東南網7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一對并不富裕的連城山區農民夫婦,20多年來熱心助老幫困,還傾力資助鄰村的一名單親女孩完成大學學業。
6月30日,連城縣朋口鎮池溪村饒永富、曹珍妹夫婦家中,記者看到饒永富夫妻倆至今仍擠在60多年前父輩修建的幾間窄小的磚瓦平房內。“物質上苦點沒什么,能夠幫助別人,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饒永富說。
村民心中的“活雷鋒”
在村里,饒永富夫妻是村民們交口稱贊的一對“活雷鋒”。
今年40歲的饒永富是一名退伍軍人,在武警服役期間,他曾因為勇斗持刀歹徒,榮立三等功。那是1992年3月3日,在一輛客車上,一名歹徒想要盜竊乘客錢物被同車的一名乘客發現并制止,惱羞成怒的歹徒突然掏出利刃,砍傷數名乘客。接到報警的饒永富和戰友迅速趕到現場,與持刀歹徒奮力搏斗,最終將歹徒制伏。
1992年退伍時,生活并不富裕的饒永富把部隊發放的棉衣、棉帽等都送給了駐地的孤寡老人。
回到地方后,他被分配到國有企業龍巖特鋼廠,成為一名經濟警察。每次老家有人有困難找上門,他總是熱心相助,不但安排食宿、買好回程車票,還送上300元、500元,幫助鄉親排憂解難。在押送錢款、貨物返程途中,他總是在火車上志愿當聯防隊員,幫助維持秩序、打擊偷盜、處理突發事件。
其間,饒永富多次參與追逃盜竊分子、撲救山火等,因表現突出,他還被廠里評選為“十佳職工”。1997年企業改制,要分流下崗一批職工,饒永富顧全大局,堅持要求回家自主謀業。
回到村里,饒永富養魚、開農用車、干護林員,妻子曹珍妹則在村里開了一間小裁縫店,生活雖然辛苦,卻十分充實。
開農用車的饒永富,免費讓村民搭便車、載東西是常事;曹珍妹是村里的計生中心戶長,只要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難計生戶,她都免費幫助縫補衣物。
今年80多歲的烈屬饒早生是饒永富的鄰居,身體不好,孩子又常年在外打工。饒永富夫妻倆經常陪老人聊天解悶,除了常幫他打掃衛生、縫補衣服外,還經常送菜、送魚給老人,如果遇到老人身體不好,夫妻倆還義務送老人到醫院,輪流照顧,直到老人恢復健康。
資助單親女孩圓大學夢
饒小琴是朋口鎮桂花村人,父親早逝,家中僅靠母親在龍巖打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因為村里的小學被撤并,小學三年級開始,她就在鄰近的池溪小學就讀。在學校旁邊開縫紉店的曹珍妹偶然得知小饒的不幸身世后,十分同情,此后,她便常常帶著饒小琴到家中吃飯改善營養,出錢買課外書,幫她買車票到龍巖看望媽媽,這樣的愛心幫助一直到饒小琴小學畢業上了鎮上的初中。
2011年,饒小琴高中畢業考上了海南的一所大學,但每年6000多元學費讓她萌生了放棄學業、出外打工的想法。臨走前,她來到池溪村,向曹珍妹告別。讓小饒沒有想到的是,吃過午飯后,曹珍妹從房間里拿出了7000元錢,對她說:“這是你第一年的學費和路費,你安心去上學吧。”
原來,曹珍妹夫妻倆早就得知小饒考上大學的喜訊,更知道小饒的家境無法供她完成學業。兩人一商量,決定拿出積蓄資助小饒。就這樣,三年來,收入不高的他們省吃儉用,不但每學期資助小饒學費、往返車費,還經常寄上生活費,幫助小饒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
感恩的饒小琴如今已順利找到了一份工作,她親切地稱呼饒永富、曹珍妹為“爸爸”“媽媽” 。她說,自己的志向就是像“爸爸”“媽媽”那樣,做一個能夠幫助他人的人。
助人已成習慣
“只要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都會伸出援手。”饒永富夫妻倆平常不但扶貧濟困,熱心助人,對于遇到危難的人,更是有一副“熱心腸”。
前年的一天,正值中學放寒假,井屋自然村一名中學生騎著自行車急著往家趕,經過池溪村時,一不小心,連人帶車栽入1米多深的路邊水渠中,身上多處受傷,身體被車壓在冰冷的水中,情況十分危急。
此時,剛好開車經過這里的饒永富聽到了“救命”的呼喊聲,他立即停下車子,下車了解情況。看到一個個頭不高的學生被一輛自行車壓在水中掙扎,僅頭露出水面。他立刻脫下外套,跳入冰冷的水中,奮力抬起自行車,將這名中學生托到岸邊安全地帶。隨后,他又打電話叫妻子送來自己兒子的衣服給這名學生穿上,并將其送往村衛生所進行檢查治療。
多年來,夫妻倆還幫助搶救過翻車的司機、摔倒的老人,做完好事后,夫妻倆總是默默地離開。
“我們就是普通人,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事,沒什么大不了的。”對于饒永富夫妻來說,幫助別人已然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