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陳國柱使用過的書桌
以教師為掩護,建閩中第一黨支部
陳國柱,字子石,曾用名繼周,參加革命后更名為廖華,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下垞村人。陳國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宣傳員,莆田地方黨組織的創始人。曾歷任中共莆田特區委書記、遼寧省教育廳廳長、旅大行政公署民政委員會主任、關東行署委員兼文管會主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副廳長、中央文史館任辦公室主任兼政務院參事,1954年起任國務院參事直到逝世。
陳國柱,19歲投筆從戎,毅然加入人民軍,投入反對北洋軍閥的戰斗。其不僅有高昂的革命斗爭精神,而且為了尋求革命真理,不惜南下廈門,北上上海,如饑似渴的吸取馬列主義先進思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1月,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的陳國柱,遵照黨組織指示,利用寒假時間,以全國學生總會代表的名義,返回家鄉莆田,開展革命宣傳工作,推動馬列主義在莆仙地方的傳播。同年,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有關組織決議案,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尚未有黨組織的地方“均應努力開始黨的組織”。因此年底,黨中央代表袁孟冰找陳國柱談話,“回莆進行建立地下黨的工作,直接和中央(上海)發生聯系”。
回莆后,陳國柱首先在學生中開展工作。哲理中學是一所有著光榮斗爭傳統的學校,其決定回到母校哲理中學任教,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利用有利校園的環境,著手進行組建黨團組織的活動。任教期間,陳國柱以自己的學識、人品、模范行動,贏得了學生的敬重;此外,通過學生在哲理中學和其他中學組織“學術研究會”、“讀書社”等團體,介紹進步書籍,吸收學生參加閱讀先進刊物,討論國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物色培養發展對象。
1926年2月陳國柱經過考察,引薦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吳夢澤等熱血青年加入共產黨。而這些熱血青年后來均成為矢志不移的堅定的革命者。月底,陳國柱召集進步學生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吳夢澤等人,在哲理鐘樓二層自己的宿舍內召開會議,會上決定成立莆田黨團混合支部,直屬中央領導,自任書記。自此,福建境內,繼福州、廈門之后,莆田也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團組織,標志著閩中地區先在莆田揭開了革命斗爭的序幕。這在當時被革命戰士稱為“開天辟地的大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