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比賽
文明風6月23日訊(通訊員 何家進)19日,由壽寧縣人民政府主辦、縣委宣傳部牽頭、大安鄉人民政府承辦、壽寧縣傳統文化研究會協辦的官臺山端午民俗文化節活動在壽寧縣大安鄉炭山村隆重舉行。當地近千名干部群眾參加了活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春民致辭。本次活動以“傳承愛鄉經典文化, 弘揚義勇報國精神”為主題,為村民們準備了一道道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活動內容包括傳統祭祀祈福、緬懷“十三義勇大夫”、舞獅與提線木偶戲“官臺山之戰”專場表演、包粽子比賽等。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用五彩絲纏粽子、纏手足腕,以表達保持健康體魄的美好愿望。在歷史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人們又賦予了她其他的文化內涵,加入了紀念地方性名人。
而壽寧的端午節為何要提前一天卻在農歷五月初四日呢?清歲貢柳遇春在《官臺山懷古》一詩中有描述:“千秋中節成佳話,仍過端陽早一天”, 道出了壽寧五月初四過端午節與官臺山的歷史淵源。
官臺山古銀礦遺址位于大安鄉境內,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在的炭山村的附近,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2~1424年)朝廷就在官臺山開采銀礦,其中大寶坑銀場是閩浙四大銀場之一。明景泰元年(1450),浙江麗水的鄭懷茂在官臺山踞險立寨為王,與官府對抗。山寨眾山寇劫掠過往客商,肆掠四鄰村民,強擄閏秀民婦,逢年過節還攤派逼索財物,造成民不聊生,給老百姓帶來深重災難。
官臺山匪患成為明王朝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景泰五年(1454),朝廷派副都使劉廣衡巡撫浙江、福建,專司討賊,劉廣衡檄福建按察副使沈訥,在犀溪和賴家洋設立軍營,待命征剿官臺山鄭懷茂。
景泰六年(1455),劉廣衡統率大軍親赴官臺山督戰,并下令征召周邊村莊武功高強的鄉民前往效命。五月初四日,官兵民勇提前過端午節,大家吃飽喝足,養精蓄銳,待命進發。
劉廣衡命令眾鄉勇挑著粽子、雞鴨、豬肉,紅酒,以賀節為由進入山寨。五月初五日,鄭懷茂與眾山寇擺宴慶賀,個個喝得爛醉如泥,昏昏欲睡。這時,混入山寨中的鄉勇們見時機已到,就在寨中放火,趁亂打開寨門迎接官兵。在山寨大門邊的偏僻小道上等候多時的官兵,人人奮勇當先,一舉蕩平了官臺山寨,救出被擄婦女270多人。
山寨剿滅之后,劉廣衡、沈訥認為官臺山地勢險要,非置縣無以靖后,遂奏請朝廷置縣。景泰山六年(1455)8月,朝廷劃出政和縣南里十都、北里十一都、十二都、東里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和福安縣平溪里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設置壽寧縣,縣治設楊梅州,隸屬建寧府。從此,壽寧縣誕生了。
為封賞有功民勇,朝廷敇封劉良、李球、劉斌、黃繼黑、童廣潤、黃普英、韋榮進、劉回廣、黃普要、金留住、吳友卿、王海、范住等十三人為“義勇大夫”。 為紀念他們英勇報國的精神品質,皇帝還在縣城敇建“報功祠”,每年春秋二祭。從此每年農歷五月初四日提前過端午的習俗流傳至今,相沿五百六十年不變。
壽寧端陽習俗,不僅有獨特的歷史淵源,而且蘊含著以民為本,懲惡揚善的傳統精神和軍民同心、報效國家的凜然正氣與民族大義。
舉辦方表示:舉辦官臺山端午民俗文化活動,旨在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看民俗、學民俗、體驗民俗的平臺。通過這樣的民俗活動,能較好地展示和傳播地方優秀民俗文化,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為傳承優秀文化遺產,弘揚義勇報國精神,進一步擴大壽寧的知名度,為打造官臺山旅游文化產業奠定堅實基礎。(壽寧縣文化站供稿)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6-22兩岸端午文化節晉江舉行 民眾古禮祭屈原共祈福
- 2015-06-20詩意端午憶古人 絲海揚帆有繼人
- 2015-06-20詩意端午憶古人 絲海揚帆有繼人
- 2015-06-19我們的節日端午
- 2015-06-19端午艾草 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