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小清和孤寡老人在一起
??? 艱難:
九十年代末,社會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陳誠文經營的企業相繼倒閉,夫妻倆也轉入清流供電公司余朋供電所成為了一名普通農電工。不高的工資既要支撐全家的生活,又要維持敬老院的開支,黃小清感受到了生活的拮據。這時,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直言勸她放棄敬老院,可黃小清割舍不下。老人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老人。
為了不讓老人受苦,黃小清一家節衣縮食,丈夫下班之余打點零工賺錢補貼,實在沒錢了,就去找親戚朋友借。老人看病的醫藥費,都是先向衛生院賒賬,等有錢了再去還。他們最怕年關債主上門,老人過年要錢,還債要錢,只好一遍遍地解釋和道歉。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可盡管這樣,夫妻倆還是不愿虧待老人,努力維持著老人原有的生活水平,不但從未間斷過支付老人的生活費、醫療費,還給每位老人每月80元的零花錢。
20年間,黃小清夫妻為敬老院花費了30多萬元,這在偏遠的農村簡直就是一筆“巨款”。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壽命全部超過75歲,平均壽命在余朋鄉是最長的。
??? 愧疚:
2010年臘月,黃小清的父親在老家病危。父親拿著電話對小清說:“孩子,我可能不行了,你回來吧!”接到電話,小清心急如焚,急忙趕回了家。她根本沒有想到,這竟然是她與父親見的最后一面。這些年來,黃小清因為敬老院很少回家,父母身體一直不錯,家里也有其他兄弟姐妹照顧,不曾想父親竟走得那么突然。小清心里充滿了悲傷和自責,她曾送走過多位老人,卻沒能在自己父親臨終前盡一份孝道,這成了她心中永遠的痛。
父親的遺體安排在第二天上午火化,小清心里記得這天是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余朋鄉的趕圩天,所有的年貨如果今天不辦,就沒地方辦了。按往年,黃小清總會給敬老院每位老人添兩身新衣,準備一些年貨,可今年…她左思右想、猶豫再三,終于還是決定在父親火化后下午就趕回了余朋鄉。
熱鬧的趕圩會上,黃小清攙扶著老人耐心地為老人一件件地試衣服。看著老人飽經風霜的臉上堆滿了孩子般的笑容,黃小清內心苦甜參半。她懷著對父親深深的愧疚,可她也相信父親在天之靈一定會理解她、支持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