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市民快樂騎行。
東南網6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閱讀提示>>>
廈門海滄區公共自行車運營一年多,獲贊頗多。該區戶籍人口不到20萬,但累計辦卡量已達3.9萬多張,5個人中就有一人辦卡;總騎行量超過400萬人次,公共自行車站點每個鎖柱的日平均使用次數高達6次。如今,低碳出行在海滄已蔚然成風。
公共自行車在我國不少城市推廣,但成功運營者寥寥。海滄區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近日,記者走進海滄,尋找答案。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因公外出,無特殊情況,3公里內一律騎行或步行
廈門海滄區公共自行車使用熱度有多高,市民用一個“搶”字來形容。說起近幾個月用車經歷,公務員江嘉俊深有感觸。江嘉俊家住海滄街道濱湖社區,工作單位在4公里外。過去,他上下班都是乘公交車,自從辦了公共自行車卡后,出行方式發生了改變。
“一小時內免費,小區和單位門口都設有站點,非常方便。不早點去取車,很快就沒啦!”江嘉俊說,“乘公交車上下班,包括等車換乘時間,一般要40分鐘;換成騎車后,不到30分鐘,環保又健身。現在身邊越來越多人,加入到低碳出行隊伍。”
海滄公共自行車從2013年9月正式開始運營,目前已經投用150個站點,運行車輛3200輛。盡管當地戶籍人口不到20萬,但截至目前,累計辦卡量達3.9萬多張,總騎行量超過400萬人次,日均騎行量突破1萬人次;站點每個鎖柱的日平均使用次數高達6次,而在國內成功運營公共自行車方面聞名的杭州市也只達到3.7次。
5月21日17時45分,正值下班高峰期。記者在海滄區中心地段幾個站點觀察,發現公共自行車使用率很高,負責車輛調度的工作人員剛把車鎖進鎖柱就被人取走。18時左右,一些站點還出現市民排隊取車的情況。
“我們有一套監測系統,車輛指揮中心一發現哪個區域出現車輛使用不均衡的情況,就會通知配送車調運車輛,最大限度滿足市民需求。”海滄區公共自行車管理部負責人陳柏延說。
在記者隨機采訪中,很多市民表示,騎公共自行車,節能環保又方便,是他們出行的首選方式。海滄區某機關工作人員張劍告訴記者,現在只要不是極端天氣,他都會選擇騎車上下班,很多時候辦理公務也選擇騎車出行。
據了解,海滄區2013年出臺文件規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因公外出,如無特殊情況,3公里內一律騎行或步行,單位不派公務車輛。“將公務使用公共自行車納入公車管理范疇,用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手段加強公務使用自行車管理,既生態環保,又密切干群關系。”海滄區紀委書記江根云介紹,去年持公務卡的騎行總量逾10萬人次,按照往返6公里油費4.5元計算,一年節省“三公”經費在50萬元以上。
有益意見常被采納,群眾參與管理的熱情高,一個個金點子紛紛涌現
退休后定居海滄的傅象清,是公共自行車的鐵桿粉絲,從2013年12月辦卡至今,已騎行超過1200次。在公共自行車開始運營之前,老傅就想出了不少好點子,比如建議站點加裝遮雨棚,可以延長車輛使用壽命。“沒想到,建議很快就得到落實,而且在遮雨棚的設計上也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傅象清說。
“我覺得遮雨棚的款式,可以參照香港的設計理念。”2013年7月,海滄市民錢先生從香港旅游回來,聽說要運營公共自行車,有關部門正在征求意見,就迫不及待地撥通意見征集熱線,并把書面意見傳真過去。
“每次收到群眾意見,我們都會立刻登記在冊,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對每一個細節都認真斟酌,確保好點子都落到實處。”在海滄公共自行車具體運營單位海旅集團負責人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疊厚厚的材料,它詳細記載著4萬多條市民、企業對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的建議意見。
正是因為廣泛征求了市民的意見,海滄采用了廈門市樹——鳳凰木的花色作為公共自行車主打色;采用了定制生產的無鏈條、軸承式自行車,方便穿裙子的女士出行;采用防爆防刺免充氣實心輪胎,解除補胎打氣的后顧之憂;還推出了專門的健身自行車、供游客觀光旅游的雙人自行車、方便媽媽攜子出行的母子車……
因為有益意見常被采納,市民參與管理的熱情很高,其中既有專家學者,也有普通百姓。“目前在運營過程中,我們仍堅持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因為它承載著群眾的期待,有助于我們不斷完善工作。”海旅集團董事長汪寧說,海滄公共自行車創下如此高的使用率,卻依然保持著“零缺損”紀錄,這里折射出的不僅是市民參與管理的熱情,也體現了愛護公共財物的道德自律。
3200輛車全部來自捐贈,自行車綠道也可“認養”,
讓管理成本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海滄目前運行的3200輛公共自行車,每輛平均單價1500多元,全部來自社會捐贈。截至目前,當地認捐熱潮仍未停歇。認捐者中,既有政府機關黨員干部,也有融信集團、樂海百貨等企業員工,還有不少普通市民。
融信集團負責人陳女士告訴記者,他們企業發動職工參與認捐,目前已認捐200輛公共自行車,總價值超過30萬元。“有的員工一人認捐幾輛,有的則是幾個人聯合認捐一輛,同時我們企業配套一部分資金,這種共建共管的模式,讓許多員工都愿意認捐公共自行車。企業中有不少外地員工,他們是公共自行車的經常使用者,因為認捐的關系,不僅愛護自行車,也在這座城市找到了一種歸屬感。”陳女士說。
陳自強是一名普通市民,因為身邊不少朋友認捐了公共自行車,不久前他也加入認捐隊伍。“我以女兒的名義認捐了一輛,雖然錢不多,但我覺得意義很大,在做好事的同時,也給孩子上了一堂課,培養了她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心。”陳自強說。
海滄區公共自行車搞得有聲色,還得益于該區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創新。比如,劃出專門的自行車道,即便在中心區域也是如此,基本保障了市民騎行安全;又如,在全省率先出臺《海滄公共自行車道路管理規定》,禁止亂停放行為;再如,實行志愿者輪值制度,進行公共自行車日常維護管理等。
據了解,海滄發動群眾參與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并不局限在愛心單車的認捐上,許多熱心市民還成為相關設施運營和維護的志愿者或協管者,比如“認養”自行車綠道,還對其進行日常保潔、綠地維護等。
“自從‘認養’了一段幾十米長的自行車綠道后,我跟花花草草接觸的機會也多了,既鍛煉了身體,生活也更加充實。”去年初,海滄剛推出公共自行車系統綠道“認養”活動時,退休市民林軍就成功報名。他說:“每天的工作不僅包括給花草澆水、清掃地面的垃圾,還要督促大家按道行駛。周末我也帶孫子一起參加,又給孩子普及了環保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海滄區委宣傳部部長張谷認為,該區締造了一種全民建設、全民管理、全民共享的公共自行車運營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運營成本,為永續運營打下良好基礎。相信通過多方面的不斷完善,公共自行車系統會迸發出更大生機與活力,有力促進當地生態文明新家園建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