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利當計天下利
增進民生福祉的“金鑰匙”
李培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中國理論指導下,我國社會建設尤其是民生改善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充分說明中國理論是科學理論、惠民理論,具有強大威力,理應充滿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民生改善取得巨大成就
生活水平明顯提高。1978—2014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至2.884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從134元增至1.0489萬元,不考慮價格因素,分別增長83.1倍和71.3倍。對總人口處于增長期的大國來說,即便與經濟起飛國家或地區相比,我國人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也是較快的。收入不斷增長,也極大地改善了消費結構。1978—2013年,城鄉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從57.5%、67.7%降至35.07%、37.7%,達到了國際標準的相對富裕水平。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數億人擺脫貧困,為全球反貧困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78年我國尚有2.5億人未解決溫飽問題,而且當時國家的貧困標準較低。在逐年提高貧困標準、減少貧困人口的基礎上,我國自2011年起把貧困標準增至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相當于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每人每天收入2美元的國際中位貧困標準。按這一新標準計算,到2014年我國貧困人口還有7017萬人;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年仍須減貧近千萬人,而且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分布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扶貧減貧難度加大,但黨和政府的工作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基本實現充分就業。在溫飽問題解決后,就業成為我國最大的民生問題。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有2000多萬農民工“返鄉”。進入新世紀,我國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并不斷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就業形勢出現根本性好轉。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低于自然失業率,可以說實現了充分就業,即實際失業率低于自然失業率的就業狀況。在世界經濟低迷、一些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保持充分就業,實屬不易。
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教育對改善民生具有基礎性作用。我國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教育經費支出已達國家當年GDP的4%。目前,全國實現了城鄉9年免費義務教育,并在農村免除學雜費,還為困難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2000—2014年,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毛入學率從12.5%增至35%。在人口結構紅利逐漸消失的情形下,人口素質紅利增長明顯,我國正從人口大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大國、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基本形成保障體系。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3.4億和5億;截至2015年3月,基本醫保覆蓋人數已超13億人。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為框架,以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為輔助,我國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5-28思明區積極探索創新文明小博客活動發展路徑
- 2015-05-28原創評論:綠色騎行 勿忘文明
- 2015-05-28龍巖新羅區召集鎮街文明辦 部署下半年工作
- 2015-05-28永定區“文明禮儀”教育館室完成布展交付使用
- 2015-05-28原創評論:文明交通 城市才能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