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拉開前,家丁丑角還抓緊提煉劇情。
2
沒落:個人承包 高甲戲風光不再
這樣的輝煌一直持續到2000年。當年4月,在相關部門的決定下,嘗試對劇團進行改革,實行個人承包。
“當時也是響應上級部門的號召,對國有劇團進行改革。”王連福告訴記者,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但事實證明,將國有劇團承包給社會人員的改革是失敗的。
劇團實行個人承包后,由于只看重經濟效益,不再注重原創劇目,只是單純地迎合市場。這讓張芳頌為首的一批老藝術家心灰意冷。此后,一批優秀的老演員紛紛出走,有的改投其他民間劇團,有的干脆轉行。
沒了優秀演員,沒了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名存實亡。作為高甲戲的發祥地,在南安從來都不缺高甲戲表演的劇團,但大多是民營小劇團,與國辦劇團相比,不僅規模上有差距,在劇目的原創力與演出水準上更是有著天壤之別。唯一的國辦劇團被承包后,南安高甲戲十多年來再沒出現在各大文藝匯演的舞臺上,可以說完全淡出了文藝界。
由于演出質量和場次都縮水了,這也讓劇團原有的一批熱心觀眾流失不少。2008年,個人承包雖然終止,但南安高甲戲依舊沉寂。真正讓南安有關部門再次下決心改革劇團的是,這段時期,南安“戲曲之鄉”的“帽子”被摘掉了。
為讓南安高甲戲重現活力,2012年下半年開始,經過反復論證和研究,南安市決定對高甲戲劇團進行企業化改制—成立公司,讓演員來當股東,增強他們創作和演出的積極性。給演員設置保底收入,解決后顧之憂,并劃撥專項資金解決歷史遺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