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徜徉閩北大地,看到這樣一幅生態美景,您會不會感到心曠神怡、陶然自樂?記者22日從市水利部門了解到,從今年開始到2017年,我市將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力爭初步形成健全的防洪排澇體系、高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健康的水生態體系、特色的水文化體系以及嚴格的水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3年內,我市計劃完成水生態文明建設投資56.53億元。
我市地處閩江之源,水資源豐富,全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76條,全市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69.6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8900立方米,全省排第一;水能資源蘊藏量387.37萬kW,可開發水資源159.6萬kW,居全省首位。基于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水利部門的努力下,去年5月,我市被水利部正式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隨后開展的《南平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也已于今年1月通過水利部組織的審查。
市水利局局長王周同介紹,在2015年至2017年試點期,我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防洪排澇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鄉防洪標準,武夷新區達到30~50年一遇標準,縣城及部分重點鄉鎮防洪標準20年一遇,其他鄉鎮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以上標準;山洪災害預警系統進一步完善。水資源體系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利用工程及非工程措施保障城鄉供水安全,2017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8.02億m3;飲用水源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5%以上;開展節水灌溉配套建設,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4。水生態體系建設——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區林草覆蓋率增加15%以上。區域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環境得到改善,河流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水文化體系建設——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鄉水景觀及親水指數不斷提高。全社會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增強,水科學技術不斷完善。水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河湖管理制度,水資源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基本確立;水利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基本建成。(陳忠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