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寨里鎮環境衛生整治為什么能得第一名,因為管事的、做事的都盡到了責任
東南網4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邱盛林 羅英 賴丹青)原先,光澤縣寨里鎮環境衛生整治的效果不很明顯。但去年全縣年終考評卻得了第一名,今年全南平市第二季度突擊抽查,也得了集鎮第一名的好成績。4月17日,鎮分管副鎮長徐華富說,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難度大、涉及面廣,但關鍵還在管理制度的科學有效,特別是管執行和做事人的考評制度,要分類設計、切合實際,讓“盡了力的人都能摘到桃子”,才能出現齊心協力的局面。
寨里是光澤縣的大鎮。全鎮16個建制村的近200個自然村分布于666平方公里的版圖,且多數散落于峽谷和山腰,環境衛生整治量大、線長、面廣、難度高。為了抓好美麗鄉村建設的這項基礎工程,全鎮建立了“四有”長效機制,即:有公共場所保潔、住戶門前包干、垃圾清運焚燒和月查季評年兌現獎罰等制度;有各戶垃圾桶、聯戶垃圾池、垃圾清運車、垃圾處理等設施;有各自然村兼職清掃員、片(村)清運員和監督員等隊:伍;有鎮預算20萬元撥款和每戶60元保潔費等經費。雖說制度完備、設施齊全、投入很大,但起先推進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問題在哪呢?
在一些居住分散、規模又大的山區村落,村干部說,每月檢查、每月考評、年終總評排名次的辦法不合理。位居平原、居住集中、規模較小的村,路短、溪少,戶少、村莊少,只要按照“四有”去做就能拿第一第二,拿個第三就更容易了;而山區的大村則完全不同,花同樣的力氣只能居末位,花翻倍的力氣也只能拿個老四老五。高個子與矮個子用同一標準比跑步,矮個子準當老末。既然拼命都摘不到果子,還不如坐在樹下乘涼。一些垃圾清掃員也對獎罰“做不好一次處罰50元至100元”有意見。每月一共才100至200元補貼,被檢查出一次沒做好就罰50至100元,垃圾是掃了又出現的,如此罰法,一月的補貼還不夠罰。既然做了還不夠罰,還不如不做。
總之,按村排名次、按次罰款的考評方法不合實際。“這兩個層面都是整個環境衛生整治制度的執行者和踐行者。”徐華富說,“再多再好的制度,沒村主干、分管村干和保潔員的積極性,都是零。”
于是,寨里鎮完善了對村級和保潔員的考評辦法。一是改村級考評“按名次排序”為“按級分類”,即將全鎮16個建制村,按規模、基礎、難度等情況分為四類,然后以百分制按類設定分區。這種考評辦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公平,以實績論英雄,“只要能跳起的人都能摘到桃子”。很快,全鎮的環境衛生整治平衡推進了,像大青、官橋等原來總當老末的,現在成為一類優等村。
二是要求各村完善對保潔員的管理、監督和獎罰制度。采取按市、縣、鎮、村的督查為準,每拍到一處不過關照片處罰5至10元,全年未被處罰者獎勵100至300元。這辦法很靈驗,保潔員都很上心。江源村江一組保潔員張水牛說:“這種辦法很實際,有干頭。所以,人老待家里沒啥事,整天都在責任區里,見垃圾就撿,見亂丟垃圾就喊。”
管事的、做事的都盡到了責任,心想事成就在情理之中了。
采訪感言>>>
制度設計要針對實際
“矮個子”個矮、腿短。人家伸手可摘的,他跳起來有時也摘不到;人家徒步可達目的地,他跑步也到不了。如果用同一高度和同一時間要求“矮個子”與“高個子”比摘果子和賽跑,結果會怎樣?
“高個子”輕而易舉地拿了第一,“矮個子”累死也只能屈居末位。明知這種結果,“矮個子”還會白費勁去拼嗎?結果就成了“與其白拼,不如放棄”。這種不分高低、不切實際的制度設計,表面看是激勵了“高個子”打擊了“矮個子”,實際上就是虛化了整場競賽。
寨里鎮能區分不同村的客觀條件和綜合基礎,及時修正考評辦法,對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常態機制中的制度執行者和干事者,實行分類考評和量體裁衣式獎罰,從而達到了不同“個子”的村和保潔員都能同樣比拼拿名次,公平接受獎與罰,最終實現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全鎮平衡推進目標。
所以,制度設計要區分類別、針對實際讓不同“個子”都有奔頭和獲得感,這個制度才算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4-14泉港區內外兼修建好“美麗鄉村” 創建宜居環境
- 2015-04-05匯聚文明出游的正能量 營造良好的文明出游環境
- 2015-03-31泉港區內外兼修建好“美麗鄉村” 創建宜居環境
- 2015-03-30永春縣石鼓鎮三舉措構建文明宜居環境
- 2015-03-05艱辛創城讓城市環境更宜居 訪泉州文明辦主任林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