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創建在基層)
新華社福州4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劉姝君)碧波如練的沙溪穿城而過,茫茫林海環繞四周。三明,地處閩西北的山區小城,建市不足百年,卻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領跑者。
30年前,三明市“五講四美三熱愛”拉開全國文明創建序幕,隨后“滿意在三明”、“共建聯創”、“好人建設”等一個個首創思路和經驗從這里起航,并以“星火燎原”之勢輻射全國。
“惠民服務”展現文明
走進三明廣場,鐫刻在鋼架上的“滿意在三明”5個大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閃光。“滿意在三明”、“滿意在醫院”……市區隨處可見的類似標語,時刻規范著三明人的言行舉止。
三明市三元區行政服務中心,是福建省服務大廳面積最小的服務單位。但在每一個對外窗口的背后,卻擁有一支由13個部門組成的專業團隊提供服務支持。中心主任李圣惠說:“業主辦理項目審批,完全可以做到‘送件走人’,中心會為他全程代辦項目的證照辦理、用地報批、建設審批等事項。”
這樣的貼心服務只是“滿意在三明”品牌建設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80年代初,三明在全國率先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以治理“臟亂差”為突破口,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逐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購物難、如廁難、住房難、娛樂難等實際問題。
20余年來,這一活動在持續創建實踐中與時俱進,內涵不斷豐富,特別在民生方面,三明陸續推出“鄉鎮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醫療制度改革”、“宜居城市建設”、“幸福成長工程”等創新載體,城市總體服務功能和社會綜合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精神文明建設的力量源泉在群眾,群眾得到實惠多了,參與的熱情自然也高了。”三明市委書記鄧本元說。2014年,三明公共財政的民生支出比上年增長23.4%,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77.6%。
“好人建設”傳承文明
丈量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標尺是什么?三明給出的答案是:市民素質向上、向善、向美的匯聚度。
“在三明,只要是做文明的事,大家都很支持。”這是三明“獻血冠軍”林瑞班的由衷體會。1998年5月,林瑞班發起組建了全國首家無償獻血志愿者協會,如今會員已從最初的200余人發展到3000多人。
“三明人素質高,是精神文明建設長期熏陶的結果。”三明市文明辦主任劉閩華說,2008年以來,三明將“好人建設”列為全市重點工作,發動干部群眾從平凡崗位和日常生活中,推薦出一批可信、可敬、可親、可學的“身邊好人”。
在榜樣的感召下,更多的好人涌現出來:帶著父親去上學的全國道德模范、原三明學院學生曹飛宇;獨自贍養20位孤寡老人的“中國好人”、國家電網清流供電公司女工黃小清;十多年堅持為青山社區40多名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義務理發的“中國好人”莊彩男……
在向“身邊好人”學習的同時,三明市還建立了關愛幫扶機制,想方設法為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排憂解難。目前已有34個文明單位與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結成“一對一”的幫扶關系。
“黨政軍民學”共創文明
都說基層工作不好做,但在三明富興堡街道東霞社區卻輕松不少。每年,不論是街道清理,還是道路鋪設,社區共建理事單位駐軍某部都會派出官兵,協助居民迅速地將問題解決。
“有了共建單位,社區的事情好辦多了,盡管領導輪換,但‘共建機制’接力棒從未斷過。”東霞社區主任羅麗華說。
劉閩華說,“黨政軍民學,共建文明城”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是三明市獨具特色的成功經驗。1986年,富興堡成立了全國首家區域精神文明協調委員會,通過黨政軍共建,鋪設了1.3公里的水泥路面,改造了3個農貿市場、4個供煤點和1個公廁。
在富興堡經驗的基礎上,三明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以“六聯六建”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共建活動,將思想工作、社會治安、公益事業、科學文化、環境建設、經濟工作等六個方面聯合起來,將市區劃分為多個共建片區,以街道居委會為基礎,以主要企業和機關為骨干,帶動各單位共建聯創文明城市。
內外兼修,惠民為民,如今漫步三明,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廣場、棧道、歷史文化長廊,細節中盡展文明城市風采。三明,山區里屹立的文明高地也正將“文明之花”撒向全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4-13清流縣委黨校開展“愛國衛生月”文明創建活動
- 2015-03-31文明創建 應重平時而非“評”時
- 2015-03-30三明市委文明辦召開市區文明創建工作季度例會
- 2015-03-23為文明創建獻計獻策 應用負面清單對不文明行為說"不"
- 2015-03-20晉安區持續推進文明創建工作例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