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涂春棠)5萬元、8000元、5000元……7年,共捐助22萬余元。這是一對八旬夫婦為貧寒學子的捐款。而在這一筆筆沉甸甸的愛心捐款背后,卻是兩位老人近乎清貧的日子。
近日,筆者來到漳州市薌城區通北街道程學勤夫婦家。這是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舊預制板房,墻壁老化脫落,鐵門窗銹跡斑斑,室內除了一臺單門冰箱和一臺舊空調外,再無一件時興電器。甚至連他們的床鋪和飯桌,都已經用了逾半個世紀;床上鋪的床單和他們穿的衣服一樣,全都洗得發白;飯桌邊的矮凳子,腿腳竟綁著鐵線……程學勤老人說,他們的一日三餐更是簡單,雖然只是半碗米飯、一小碟青菜或幾塊豆腐,可他們卻吃得很香甜。
為何不讓自己吃好點、穿好點?“習慣了”,“錢夠花了”,“就想回報社會”……這是他們說得最多的話。
程學勤早年就讀于上海同濟大學。1949年,年僅18歲的他,參加南下服務團來到漳州。40多年來,他把漳州視為第二故鄉,為漳州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寶貴年華。離休后,他仍積極為社會奉獻余熱。
2008年,程學勤夫婦得知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打聽到捐款方法,然后,他們跑到銀行,排了近兩個小時的隊,將6000元匯入捐款賬號。后來,玉樹發生地震,兩位老人掏出8000元,火速匯往災區。“我是一位老干部,是人民養育了我。災區人民正遭受災難,我有義務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程學勤懇切地說。
2009年初,平時喜歡讀書看報的程學勤獲悉不少學生因家境貧困面臨輟學,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趕往薌城區關工委商量捐資助學事宜。在老伴的支持下,他拿出兩人原本打算前往歐洲旅行的費用5.8萬元,捐給區關工委。第二年3月,老兩口再次與薌城區關工委簽訂了一份《扶貧助學協議書》,一次性拿出15萬元成立助學專項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全部用于幫扶貧困學生。另外,他們還每年捐獻5000元用于慰問困難學生。2014年,他們與一名貧困中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每年資助其2000元,直至其大學畢業。據不完全統計,7年間,這對老夫婦共捐資助學22.7萬元,受助貧困生近80人。
然而,當許多受助貧困生想當面表示感謝之情時,老人從來都是婉言謝絕,并寄語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報效國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程學勤得知,全國每年有幾十萬人需要移植眼角膜、腎臟等器官,但自愿捐贈遺體者僅有幾千人。“為何不將尚有用的器官摘取,供他人使用,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呢?”在八旬之際,程學勤再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在填寫遺體捐贈申請表時,程學勤和老伴花費了很長時間來“勸導”兒子。“一開始,老伴還是比較支持的,但兒子有點不太愿意。后來,老伴給他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兒子才勉強同意。”終于,2008年6月,程學勤簽訂了《遺體自愿捐獻協議書》,成為薌城區自愿無償捐獻遺體的第一人。
許多人都選擇將財產留給子女,但程學勤卻選擇捐給更需要的寒門學子。他說:“如果子女有能力,留點錢不起作用;如果子女清貧,他們得靠自己的雙手打拼,留點錢只會讓他們養成好吃懶做的惡習。”
如今,程學勤的兒子雖然過得清貧,卻甘之如飴:“現在的生活讓我感覺到快樂和平靜,這也是我理想的生活方式,這都得益于我父親的言傳身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4-02莆田荔城麟峰小學開展“送一份溫暖 獻一份愛心”捐款活動
- 2015-03-30廈大老師為學生的微電影籌款 不到兩天捐款已超出預期金額
- 2015-03-09華安女教師突患白血病 學生自發捐款救恩師
- 2015-03-09福州:孕妻突然病倒新同事紛紛捐款 醫藥費仍緊缺
- 2015-03-02省下煙花爆竹錢 村民捐款修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