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聚族于斯被恩榮
走近福建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只見四面環山疊翠,黃潭河蜿蜒而過,占地5600平方米的“客家第一祠”李氏大宗祠即坐落于此。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所建。”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任李長增介紹,李火德來自隴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八代裔孫。到李火德的父親李珠這一代時,時值客家先民大舉南遷,李珠舉家從江西石城遷居寧化石壁。后來李火德沿著寬闊的汀江來到上杭豐朗,開始了他的獨立人生。
“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墳塋,繼合食于廟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一舉而三善矣。”祠譜上的這段記載,說的正是宗祠的三大主要功能。整個祠堂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3棟大廳,分封各地宗支脈系房號,祭祖時提供給遠地裔孫食宿。
步入李氏大宗祠,一座古典式廟堂映入眼簾。正中大門用灰青條石和石板砌成,形如牌坊,一塊長方形石板上刻著“恩榮”二字,是清道光皇帝念火德公為人敦厚善良,家族興旺,德善之行有口皆碑而特加恩賜的。大門口正中地面上還有一幅用小鵝卵石砌成的八卦圖,任何人從八卦圖起步,進入大門,必定是左腳先入門檻,令人稱奇。
除了正大門,祠堂還有四座孔門,三方兩圓的大門一字排開,有疏通人流的功用,也寓意著廣納五洲子孫的含義。祠堂坐落在千畝平川的田園中間,與周邊稻田一起,形同一張大網上的“蜘蛛”,故該祠堂被稱為“蜘蛛結網”型,寓意著四通八達、聯結天下。
邁入正大門,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廳墻壁上“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相傳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遺墨,以此作為李氏家訓,意在教育子孫后代,不管為官為民都要廉潔奉公、忠孝仁愛。
中廳的屏風上,刻有明代上杭儒學教諭季遠撰寫的《李氏火德翁傳》,這是一篇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正廳中央墻上安有神牌,神牌前安放了火德公石像,上空懸掛著“惇敘堂”三個大字。祠內11對大圓石柱柱柱有聯。
“宗祠建筑和客家農舍為一爐,集土坯墻與青磚墻為一體。”李長增表示,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李氏大宗祠,既有鮮明的南方民居特色,又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藝術。(記者 鐘自煒本版制圖:蔡華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