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新華社記者)今天是清明節。各地各界群眾以多種形式緬懷為國捐軀的英烈,弘揚先烈精神,以低碳環保文明祭祀故人,寄哀思傳親情。
祭英烈:尤記當年碧血痕
在云南,龍陵松山。這里是抗日戰爭的滇西主戰場,也是中國抗戰收復的第一片國土。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自發冒雨來到松山,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重走滇緬公路活動也在當天啟動。滇西抗戰重鎮騰沖縣,舉行了“2015·清明抗日先烈忠魂祭”活動,來自社會各界500多位代表分列國殤墓園廣場,肅穆默哀,依次敬獻了花籃。莊嚴、肅穆的《忠魂祭》樂曲環繞在青松翠柏間。
在湘水之濱,麓山之巔。一場以“清明登高去·采菊祭英魂”為主題的大型社會公祭活動,在岳麓山深處的云麓宮舉行。云麓宮門庭之上,懸掛著藍底白字的“祭奠長沙會戰陣亡將士,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大幅橫幅;云麓宮前坪,來自祖國各地的上百名抗戰老兵、黃埔后裔和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遙對長沙會戰紀念碑和將士陵墓鞠躬,現場莊嚴而肅穆。90歲的抗戰老兵梁承彥說:“歲歲清明,連朝雨洗靈山石,尤記當年碧血痕。祖國欣欣向榮,長沙日益美麗,我們為歷史拂塵的姿態就是對抗戰英靈最大的告慰。”
雨水打在烈士碑前簇擁的花瓣上,道路兩旁靜立的柏樹顏色漸深。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里,前來參觀的人數為平常雙休日的8-9倍。“很多人都放棄了優越的家庭條件,為了理想信念,投身革命。”父親埋葬于此的朱先生已有65歲,頭發花白,他和老伴帶著兒子一家及孫子踱步于陵園中的烈士紀念館,耐心地給孩子講述那些年的故事。
清明節到來之際,西藏各界群眾走進烈士陵園,以不同形式紀念在西藏和平解放、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弘揚鐫刻在世界屋脊上的老西藏精神。
在中印邊境的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西藏公安邊防總隊亞東邊檢站官兵與駐地黨政軍各界代表開展了“緬懷革命英烈、傳承紅色精神”的清明祭掃活動。官兵們莊重肅立,神情凝重,向長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敬獻花圈,脫帽,致敬。
表情肅穆,手持淡黃菊花,四十余名中央和國家機關援藏干部來到拉薩市烈士陵園,繞著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緩緩而行。在孔繁森同志墓前,援藏干部牛克乾說:“孔繁森同志給援藏干部作出了最好的榜樣,我們會一如既往秉承老西藏精神,為高原建設盡職盡責。”
祭故人:低碳節儉革陋習
輕柔的音樂、菊花、思念墻、默哀、莊嚴的祭奠儀式……58歲的鄭州市民郭莉和姐姐像往年一樣來祭奠父親,原本要去往傳統祭奠區燒紙的她們看到了這種綠色祭奠方式,便主動參與進來。按照主持人引導的儀式程序進行祭奠,默哀、凈盒、獻鮮花、供奉糕點、恭讀祭文、鞠躬,整個儀式莊嚴肅穆。
在四川成都,長松寺的玉蘭園里,沒有墓碑、沒有墓穴,取而代之的是約百個逝者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石頭上,他們就埋在玉蘭樹下的草坪下面。草坪外,幾株菊花散落在祭祀臺上,寄托了親人的哀思。5年前,四川省共向社會免費提供了560個環保節地墓穴,但申請的人數尚不足200人。如今,僅僅在長松寺,包括草坪葬在內的生態葬已有約4000例。
天津民政部門今年嘗試將集體共祭活動推廣到社區,在河西區尖山街瑞江花園社區居委會,舉辦了“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天津市第一、第二殯儀館分別設置了文明祭奠區,凡不燒紙、不放炮的市民可以免費使用,受到了市民的普遍關注,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同時,殯儀館還設置了天堂寄語、時空郵箱等文明祭掃設施。沈陽回龍崗公墓,在醒目的位置就有標語提示“墓區嚴禁燒紙、燃放爆竹”。前來掃墓的市民也都自覺遵守,用鮮花、煙酒、食品等代替了傳統的燒紙和鞭炮。對有傳統需求的市民,墓園還設有焚燒區,進行集中管理。
在遼寧沈陽,樹葬成為殯葬新風尚,沈陽市骨灰入土植樹紀念林已安葬36萬盒骨灰,占全市骨灰入葬數量的一半以上,通過植樹代替立碑,綠化面積已達千余畝。前來祭奠的人們帶來水桶和鏟子,通過給樹澆水、平整土地的方式寄托哀思。除了樹葬,還有花葬、草葬等形式。此外,今年沈陽市還計劃組織37次海葬活動,首次活動已于3月份在大連舉行,共有152名喪屬參加,報名人數較往年有大幅增長。
5日,記者在江西南昌市瀛上墓區看到,通往墓區沿路銷售鮮花和塑料花的商家,生意非常紅火,以前這里銷售的都是紙錢、冥幣等祭品。清明期間,江西首次在全省11個設區市的城區墓園實行 “兩禁”,即“禁止焚燒紙錢、禁止燃放鞭炮”。其他公墓、骨灰寄存場所將逐步推行禁止焚燒祭品、燃放鞭炮。南昌市提倡采用鮮花、黃絲帶、心愿卡、墓前鞠躬等低碳環保方式開展祭掃活動,對不聽勸阻違反規定的,將由公安部門處以最高500元的罰款。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