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故人:低碳節儉革陋習
輕柔的音樂、菊花、思念墻、默哀、莊嚴的祭奠儀式……58歲的鄭州市民郭莉和姐姐像往年一樣來祭奠父親,原本要去往傳統祭奠區燒紙的她們看到了這種綠色祭奠方式,便主動參與進來。按照主持人引導的儀式程序進行祭奠,默哀、凈盒、獻鮮花、供奉糕點、恭讀祭文、鞠躬,整個儀式莊嚴肅穆。
在四川成都,長松寺的玉蘭園里,沒有墓碑、沒有墓穴,取而代之的是約百個逝者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石頭上,他們就埋在玉蘭樹下的草坪下面。草坪外,幾株菊花散落在祭祀臺上,寄托了親人的哀思。5年前,四川省共向社會免費提供了560個環保節地墓穴,但申請的人數尚不足200人。如今,僅僅在長松寺,包括草坪葬在內的生態葬已有約4000例。
天津民政部門今年嘗試將集體共祭活動推廣到社區,在河西區尖山街瑞江花園社區居委會,舉辦了“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天津市第一、第二殯儀館分別設置了文明祭奠區,凡不燒紙、不放炮的市民可以免費使用,受到了市民的普遍關注,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同時,殯儀館還設置了天堂寄語、時空郵箱等文明祭掃設施。沈陽回龍崗公墓,在醒目的位置就有標語提示“墓區嚴禁燒紙、燃放爆竹”。前來掃墓的市民也都自覺遵守,用鮮花、煙酒、食品等代替了傳統的燒紙和鞭炮。對有傳統需求的市民,墓園還設有焚燒區,進行集中管理。
在遼寧沈陽,樹葬成為殯葬新風尚,沈陽市骨灰入土植樹紀念林已安葬36萬盒骨灰,占全市骨灰入葬數量的一半以上,通過植樹代替立碑,綠化面積已達千余畝。前來祭奠的人們帶來水桶和鏟子,通過給樹澆水、平整土地的方式寄托哀思。除了樹葬,還有花葬、草葬等形式。此外,今年沈陽市還計劃組織37次海葬活動,首次活動已于3月份在大連舉行,共有152名喪屬參加,報名人數較往年有大幅增長。
5日,記者在江西南昌市瀛上墓區看到,通往墓區沿路銷售鮮花和塑料花的商家,生意非常紅火,以前這里銷售的都是紙錢、冥幣等祭品。清明期間,江西首次在全省11個設區市的城區墓園實行 “兩禁”,即“禁止焚燒紙錢、禁止燃放鞭炮”。其他公墓、骨灰寄存場所將逐步推行禁止焚燒祭品、燃放鞭炮。南昌市提倡采用鮮花、黃絲帶、心愿卡、墓前鞠躬等低碳環保方式開展祭掃活動,對不聽勸阻違反規定的,將由公安部門處以最高500元的罰款。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