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然而,如果緬懷先人方式不當,與父輩溝通不足,反而會疏離親情,沖淡家庭感情。
然而,最近“代客掃墓”成為網絡熱詞,跑腿公司客串“孝子”代掃墓,服務包括鞠躬、叩頭等,收費從幾百元到數萬數不等。“代人掃墓”把親情、孝心、哀思明碼標價,商業味太濃,不僅助長拜金的不良風氣,也有違清明初衷,讓清明掃墓祭祖變了味。
“網絡祭祀”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熱捧,但也有人并不“待見”這種方式。盼望兒子回老家祭掃先人的梁伯伯,卻被兒子告之,已經在網絡上祭祀過先人,今年不回老家去掃墓了。梁伯伯好幾天來一直悶悶不樂,心里壓了塊大石頭,如果自己過世了,難道孩子對自己的思念僅僅是動動鼠標這么簡單嗎?”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原有的大家庭社會正在逐漸向個人小家社會轉變,年輕人很早就從大家庭里剝離出來。在外地上學,在異地打拼,在他鄉安居的年輕人,與父輩與祖輩漸行漸遠,與家庭共同記憶越來越遠。
與此同時,由于社會發展節奏加快,現代生活壓力加大,年輕人心底會產生無根的漂泊感,以及老年人孤獨晚年的失落感,原本都可以在清明節寄托哀思,緬懷親情中被很好地紓解。清明節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憶,一束鮮花、一個鞠躬、一番靜思、幾許默哀、輕點鼠標等,形式多種多樣,但拘泥于清明節本身的祭祀形式并沒有什么意義,喚起家庭的共同記憶是清明節祭祀的實質,也是維系家庭感情的紐帶。
如果說,其他傳統節日是對家族感情的橫向聯系,清明節則是一種親情的縱向溝通。清明節正是進行家庭文化建設的契機,清時祭掃先人,喚醒家庭共同記憶,個體生命置身于祖輩代代相傳的生命長鏈,得到精神安頓找到歸屬感。共同記憶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一家人在一起緬懷一位親人,家庭的感覺首先應該表現在對這個人的共同回憶中,而家人在心理上的認同感也通過對過去的回憶而得到加強。
年輕人如果真的不能回家,與其刻意追求祭祀的形式,不如給父母打個深情電話,陪父母說說自己小時候對于祖輩的一些記憶。這樣既緬懷了自己的親人,又溝通了家庭的感情,還能釋放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負面情緒。對先人的緬懷追憶在乎于心在乎于情,一炷香、一聲惦念,一次心與心的交流,是給祖輩最好的祭祀。(張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4-02邵武市和平鎮:多舉措提前做好清明期間文明安全祭掃工作
- 2015-04-02武平縣各鄉鎮倡導清明文明祭祀 構筑野外“防火墻”
- 2015-04-02明溪縣開展2015年清明“網上祭英烈”活動
- 2015-04-02永春縣扎實推進清明節文明祭祀工作
- 2015-04-02廈門推出“掌上清明”:祭掃可預約 緬懷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