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鴻昌和同事在檢測設備。
東南網3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文/圖)在廈門港海天碼頭,20多臺高大壯觀的橋吊屹立在岸邊,工人們正忙著為往來航線的集裝箱班輪裝載貨柜,這就是馮鴻昌揮灑青春熱血的地方。
從一個來自山村的80后外來工,成長為熟練掌握現代化港口機械維修、監造工藝的技能大師,并成功摘取我國技能界最高獎——中華技能大獎,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海天事業部工程部經理助理、高級技師馮鴻昌,憑著刻苦的學習鉆研和不斷的創新,書寫出一個個精彩的勵志故事,成為知識工人時代的楷模。
學習:
成就精彩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馮鴻昌的經歷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1997年3月,馮鴻昌從廈門機械技工學校來到廈門港海天碼頭實習,這一年,他18歲。馮鴻昌只學過1年半的汽車維修專業,從未與港口機械打過交道。當時,碼頭建設剛剛起步,只有4臺橋吊、8臺龍門吊,其中一半是國外上世紀70年代生產的二手設備,故障率高。
第一次爬上70米高的橋吊檢修,俯視著腳下的海水,馮鴻昌頭皮發麻,雙腿打戰。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學習與實踐,他很快就能自如地在工作臺上行走、檢查設備。
3個月后,初出茅廬的他自告奮勇,單獨去處理發動機水管漏水問題,孰料30多分鐘過去了,原因還沒找到,裝卸的車輛排起了長龍,他急得面紅耳赤,還好師傅及時趕到。這一次經歷讓馮鴻昌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鉆研,學一身過硬的本領。
港口機械多是進口設備,技術含量和自動化程度高。1999年,公司從國外引進許多新設備,但一本本英文資料對英文單詞量不上百個的他來說如同天書。馮鴻昌一咬牙,拿出半個月工資,買了臺文曲星,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啃起來。半年后,他在電腦上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設備維修資料,各種技術參數標注得清清楚楚,儼然是一本維修指南。
馮鴻昌又報名參加廈門市高級技工學校高職班,并相繼獲得電大自考大專文憑,拿下高級鉗工、計算機操作員等數十個職業資格證書。2002年,他參加廈門市第七屆職工技術比賽,榮獲機械維修專業第一名。2012年12月,他取得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他攻讀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本科學歷,實現了從普通技術工人向知識型高技能人才的轉變。
全國勞模、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雖然頭上頂著種種炫目的光環,他仍然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
創新:
實現技術價值
“沒有舞臺就沒有精彩!”馮鴻昌說,“參加工作18年來,我能成長為海天這個廈門港最大的集裝箱碼頭的技術工人,是公司給了我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他把這種感恩之情化作了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
2004年5月,公司購買8臺價值高達6000萬元的龍門吊,馮鴻昌被委以重任,代表公司監造大型設備,對整體技術和安全性能進行把關。在監造中,外資設備制造廠的德籍工程師傲慢無理,認為廠家制造的港口機械享譽世界,根本不存在質量問題,對馮鴻昌提出的吊具控制、液壓系統程序修改等技術問題拒絕進行更改。馮鴻昌不畏技術權威,當場自己動手對設備進行調試,憑借精湛的技藝,找出機器的技術缺陷,令在場的外國專家刮目相看。
在對碼頭上“紅色巨人”進行維修保養時,他也不斷躍上一個個技術創新的新高度。
針對傳統龍門吊作業噪音大、耗能高的問題,馮鴻昌與班組成員對系統進行改造,用電力驅動替代傳統的柴油發電機組。
“項目改造后,每吊一個箱子可節省6元。”馮鴻昌說,就在項目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節約能源2278噸標煤,節省成本1708萬元,減少碳排放8976噸。現在,油改電項目已進入二期階段,將分別在海潤碼頭和象嶼保稅區啟用,預計每年可再節省燃油成本488萬元。
在傳統人工理貨模式中,工人要在碼頭上長時間地接受風吹日曬,而且容易出現差錯和遺漏。2013年10月,馮鴻昌與班組成員進行理貨模式革新,通過PLC獲取岸橋作業參數,實時抓拍集裝箱圖片,根據圖片自動識別集裝箱箱號,將原本由人工確認的數據交由系統完成。通過遠程智能理貨系統改造,使傳統的一人一條作業線轉變為一人多條作業線,碼頭人員可在辦公室進行遠程操作,辦公條件及安全性得到較大提升。
針對工作實際,馮鴻昌和同事還專門研制了危險品箱處置容器。2013年8月,廈門一碼頭在裝卸作業時,發生箱內液體泄漏事故,經緊急調用危險品箱處置容器協助處理事故,最終化險為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20漳州薌城區法院開展學習“八閩楷模”黃志麗
- 2015-01-14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文朝榮和李超
- 2015-01-14時代楷模詮釋責任、拼搏與奉獻
- 2015-01-08八閩楷模全國優秀法官黃志麗:播撒種子的"知心法官"
- 2014-12-01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吳亞琴和馬善祥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