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24日訊(通訊員 邱振堆)德化縣坐落于閩中屋脊戴云山下,素有“瓷國明珠”的美譽。悠久的創城歷史為這座山城打上了文明的標簽,瓷都人民珍視“全國文明縣城”的榮譽,堅持“外在整容”與“內在提質”并重,持續深化文明縣城創建成果,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市民素質顯著提高。當前,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都表現出新常態的特征,德化縣精神文明建設的“二次創業”之路也將逐步適應新常態,用新常態引領精神文明實現新的發展。
一、新常態重“質量”,德化由“名片打造”向“市民素質提升”過渡
德化縣是首屆福建省文明縣城,同時,爭創全國文明縣城的成績喜人,實現了“全國文明縣城”三連冠。作為衡量一座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最高獎項,“全國文明縣城”的含金量十足,它對于提升一座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均有重要影響。瓷都德化在對外名片塑造中,文明縣城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融合了城市的歷史與現實,凝聚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均衡性優勢。名片打造固然重要,但全面提高市民素質才是文明發展的落腳點和歸宿。德化縣重視市民素質教育:道德宣傳全面鋪開,德育教育絲絲入心;定期評選舉薦模范,典型傳揚瓷都大地;廣泛樹立善行義舉,明禮學鏡揚正能量。由看重名片到重視市民素質建設彰顯了德化縣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認識,必將助力德化深化文明創建內涵,真正提高城市品味和城市魅力。
二、新常態重“全面”,德化由“城市創建”向“統籌城鄉文明”發展
在城市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收效快,影響力大,同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具有復雜性,投入收效比低。傳統的文明創建中,由于創建經費、精力有限,難免會出現重“城市”輕“農村”的情況。在新常態的導向下,要實現縣域精神文明新發展就必須關注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努力向文明貧瘠的農村輸送動力。德化縣委文明辦以“三聯動”統籌城鄉精神文明。一是市級文明單位與農村聯動;將市級文明單位的創建經驗、資源引導到農村,幫助其發展。二是縣委文明辦與鄉鎮文明辦聯動;通過加強工作溝通、信息交流、檢查反饋等形式指導鄉鎮文明辦開展工作,提高創建實效性。三是鄉鎮文明辦與村聯動;鄉鎮文明辦定期化的下村指導文明村創建幫助基層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城市支持農村創建,農村深化縣域整體水平的良性互動。
三、新常態重“持續”,德化由“任務導向”向“工作內涵拓展”推進
德化縣委文明辦在開展精神文明創建的過程中,積極貫徹省、市委文明辦的工作要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在日常工作中,及時完成上級的任務要求,順序推進工作開展,確保縣域精神文明的良性發展。同時,在新時期新要求下,德化由“任務導向”向“工作內涵拓展”推進。積極研判我縣縣情、深入挖掘地方亮點、廣泛拓展工作思路,逐步深化工作內涵。把地方優秀民俗文化融入“我們的節日”開展過程中,既傳承經典又弘揚民族精神;把陶藝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既傳播陶瓷藝術又豐富教育內涵;把志愿服務活動融入社區管理,既弘揚志愿精神又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內涵的拓展打破了傳統“適可為止”的工作思維,在完成工作的基礎上,善于思考、善于拓展、善于融合,實現工作水平的躍升。
四、新常態重“創新”,德化由“傳統套路”向“新經驗新舉措”奮進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新觀念、新做法不斷涌現,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性突出,有些有益的傳統經驗必須繼承發揚,但那些不符合時代要求的要逐步剔除。德化縣委文明辦秉持“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和“老樹開新芽”的觀念,革故鼎新,向優秀傳統要經驗方法,向優秀文明城市學習新觀念。縣文明辦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檢查——分析——提高”的文明單位“以檢促建”工作法,改變傳統為檢查而檢查的形式主義,在文明單位檢查中,會同有關負責人共同查擺問題、分析原因并給出對策。針對社會志愿服務這一方面,德化縣充分發揮憨鼠愛心小分隊等民間頗具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團體,借由其知名度吸引愛心人士參與志愿服務工作,政府起到“搭臺”的作用,著力將志愿服務工作推向社會。同時,今年德化縣委文明辦將重點打造1—2個社區建設社會志愿服務站,并整合社會資源,實現社會志愿服務常態化。通過“社區志愿服務站——民間志愿服務團隊”互補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個主體的優勢,推動德化社會志愿服務新發展。新經驗新舉措的提出,表明了德化縣精神文明建設適應新常態的能力,也彰顯了瓷都文明新風尚。(德化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3-18德化縣開展“正家風傳美德——老前輩道家風”活動
- 2015-03-12德化縣創旅游良好局面 讓文明成為最美的風景
- 2015-03-11德化縣:葛坑鎮開展“文明過節·弘揚新風”主題活動
- 2015-02-10瓷都文明正春風——記德化縣精神文明建設
- 2015-02-10省委文明辦領導到德化縣慰問道德模范毛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