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認知、認同,是發揮其引領社會思潮作用的前提,而在當代信息化時代條件下,輿論引導對于實現認同具有重要意義。輿論引導策略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包括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3月17日《光明日報》)
你是亞洲人,你是歐洲人,你是非洲人,我們可以很容易分辨出來自不同洲際的人群,靠的是膚色,在幾個世紀以前,膚色便是各類人群的“身份證”。然而,隨時社會融合的不斷回快,在今天,你很難以膚色來判定一個人來自哪個大洲,因為“膚色”是很不可靠的身份認同模式。
那么,今天我們靠社會來區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地區的人或物呢?筆者以為,靠文化,再進一步說就是靠的“價值觀念”。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價值觀念都具有普遍代表性,具有普適代表意義的東西往往是這個國家、民族或地區的“核心價值”,于是“核心價值”就成了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時代標簽”。即我們提及一種文化,總能想到一些定勢的特征,就像看到一個人,單從長相外貌,我們很難判斷這個人的來龍去脈,但通過“身份證”信息,我們便會很容易知道這個人的基本情況。因此,說“核心價值”是一國、一族、一地區的“身份證”,一點兒也不為過。
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我們的“身份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有的“中國制造”應該具有這樣的價值特征。通常來說,“中國制造”都是指具有質與形的商品,是物質化的東西,但在筆者眼里,“中國制造”不僅是指有形的商品,還是指無形的文化,從人到物,從民族精神到國家風貌,都應該深深打上“核心價值”的烙印。
“核心價值”應該在塑造中國品格方位起決定性作用,對于中國人來說,我們身上應該散發出獨一無二的民族氣味。從晚清時期,中國被譽為“東亞病夫”,“羸弱”是我們的“身份證”,于是不管是歐美帝國,還是亞洲小國,都想從中國身上占得便宜;二十世紀的后十年到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國制造”異軍突出,中國成了“世界工廠”,但我們的產品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經濟的產物,“MADE IN CHINA”是一個既讓人自豪卻又有幾分羞愧的標簽,似乎中國的全部就是低端消費品;近些年來,“中國制造”有內涵有了新變化,我們不僅生產物質產品,還向世界提供精神產品,“孔子學院”、“中國電影”、“中國電視”等具有中國色彩的“中國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一個迅速發展的中國正在以新的姿態向人們展示時代中國自信和中國價值。
現代中國的“核心價值”是體系性的,多方位的,完整的價值構成,是中國文化精髓的沉淀,是具有身份認同的民族共同理念。不管是“中國夢”的實現過程,還是“兩個文明”的建設過程,都離不開“核心價值”的穿針引線和糾偏導航功能。因此,中國能夠制造出什么產品,決定權在于“核心價值”,它是“中國制造”的“身份證,你或許無法一眼看出一種事物的國別屬性,但當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原來“核心價值”早就與這種事物熔合在一起,化都化不開了。(林語澤)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2傳遞八閩正能量 以核心價值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 2014-10-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哪四方面基本內容?
- 2014-03-24弘揚文明新風尚 踐行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