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據說每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是各路企業最為緊張、如臨大敵的時刻。當晚公司高管、公關部門集體加班,在公司一起收看晚會,如果不幸企業的名字出現在晚會中,就立刻開會,迅速采取各種補救措施:以最快速度出道歉聲明,表示要嚴肅自查,并承諾賠償。態度之好,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了做上帝的感覺。當然,如果沒有上榜,同行之間會打電話報平安,暗自竊喜一把,虛驚一場。
段子有點夸張,卻在一定程度也反應了現實情況,從歷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企業來看,晚會后被曝光的企業經營情況急速由盛轉衰,以至多年仍不見好轉,甚至有些企業因此關門倒閉,結局凄慘。所以,才會有企業對“3·15晚會”格外看重,晚會前總是心驚膽戰,深怕上榜,或者自己雖沒上榜,但行業被上榜,由此受牽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魚池。
然而,試問真是“3·15晚會”搞垮了苦心經營的企業嗎?非也,是企業自己搞垮了自己,深究因由,所有被曝光企業都在本質上存在“誠信缺失”問題,正是企業有意無意的“不誠信”為自己的良性發展種下了惡果,埋下了地雷,晚會曝光只是導火索,最終導致了大爆炸,炸得企業自己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甚至粉身碎骨,從此不復存在。
打鐵還需本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誠信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是企業立身之本、興業之道。在市場經濟社會,更是如此,一個企業要站穩市場、永續發展,必須重視誠信,以真正童叟無欺、高品質、高質量的產品去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一次不經意的失信,有可能毀了企業社會形象,需要花費數倍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徹底扭轉過來,而有意的失信,對企業來說,終將會帶來滅頂之災。特別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有更大的評價權,相信有比其他商戶更多差評的產品,不會有消費者去購買的。你不對我真誠,安能換我人民幣。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的答記者問時說道的:今天是“3·15”,是保護消費者權益日,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的實體店,都要講究誠信,保證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可以說企業的生死,根源在產品質量,核心在于對消費者“講究誠信”,你提供貨真價實的商品,我才能再一次的購買你產品,也才能給你做廣告,給予更多五星好評。所以,與其擔心每年的“3·15晚會”,不如花力氣去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去專注于提高產品質量,去聚焦于提升服務水平,讓消費者的口碑來決定企業的成敗,當然也讓自己在來年的3·15那天睡得安慰、淡定。(樓杰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