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第52個全國“學雷鋒紀念日”。這幾天,海寧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學雷鋒的熱潮,學校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撿拾垃圾,為城市清潔出力;企業單位組織人員看望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關愛;志愿者走進社區、敬老院,為老人們免費理發、剪指甲……在他們的影響下,每個人都受到了一次雷鋒精神的洗禮。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了未來的人類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
想起雷鋒,我們總會想他說過的這句至今仍深深觸動我們心靈的話語。而話語中表現出來的不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核心。這種精神,平凡、偉大又簡單,平凡得人人都可以學,偉大得人人都得努力學,簡單到“做個好人”的樸素觀念。因而只要擁有一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熱心,每個人都能成為“雷鋒”:為貧困學子捐一件衣服、一本書,這是學雷鋒;看到地上的垃圾彎腰拾起丟進垃圾箱,這是學雷鋒;看到別人的車輛陷入泥坑主動上前推拉一把,這也是學雷鋒……
學雷鋒和講文明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學習雷鋒,爭做雷鋒的同時,既幫助了別人,同時也愉悅了自己。正如文明一樣,你少扔一張紙屑,少吐一口痰,我們的城市就會多一點潔凈,環衛工人就會少一點辛勞、少一點危險;你多一次熱心主動的讓座,老弱病殘就會多一點溫暖,多一份溫馨,就會少一點勞累,少一點不便;車子在斑馬線前你能主動停下避讓行人,交通就會多一點秩序,多一些暢通,就會少一點擁堵,少一些事故……
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對個人而言,是一種個人精神境界上的陶冶與升華;對一座城市而言,是一種城市形象與內涵的提升與再造。然而,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學雷鋒也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
眼下,海寧市已經拿到了進軍全國文明城市的“通行證”,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奔跑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征途上。而要成功創建,需要更多的“雷鋒”。我們可以抓住學習雷鋒活動的契機,將學雷鋒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有機結合,讓學雷鋒成為全體市民的一種習慣,一種常態,一種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行為。(張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