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村、中國幸福村,全村產業經濟規模突破百億元,稅收3.3億元……這是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的“身價”及榮譽。時間倒推十多年,這里卻是上海出了名的貧困村。實現華麗轉身,楊王村靠的是近千條由村民自己創作、自己踐行、自己推廣的“好家訓好家風”。“家風好則民風淳,民風淳則村風正,村風正則社風清,社風清才有社稷安。”全國人大代表、楊王村黨委書記孫躍明這樣理解。(3月16日,中國文明網)
汪國真有一首名為《走向遠方》的詩,曾經一度被認為是一首極其勵志的詩歌。如詩中所言,“走向遠方,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老年,我們從星星走成了夕陽。”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走在遠方的路上。
對于那些奔向遠方的“行路者”而言,“遠方”是愿景,也是夢想的追求所在。若你還掙扎在貧困與溫飽之間,疲于奔向理想,那么,遠方就是一粥一飯,一頓飽餐;若你已經厭倦了多變得旅途,希望能夠安定,那么,遠方就是一座溫馨的小屋;若你心中的宏圖大志鋪的很大很長,你希望終有一天,能夠做到別人所不能做到的,那么,遠方就是夢想和激情。當我們的基礎還很薄弱的時候,“遠方”是我們努力拼搏、爭取美好生活的愿景,現實因素更為濃厚;當我們已經站在了追求夢想的起跑線上的時候,“遠方”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就是我們的人生理想所在。
遠方雖好,但是前行路上,卻有諸多艱難。且不說,這一路,幾經風雨幾經劫難,單單前行路上的“孤獨”,就足以讓人走火入魔、欲罷不能或者是走上歧途。因著孤獨,有人追求刺激和新鮮,進而吸毒、嫖娼乃至走上了搶劫錢財的道路;因著孤獨,有人放棄堅守,出賣夢想、出賣靈魂和肉體,走向墮落;因著孤獨,有人走上人生的岔路,禁不住各種誘惑,最終鋃鐺入獄。
說到底,之所以有著“到不了”的遠方和無比失敗的人生,社會的各種機遇占一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則在于,這些迷路的人,缺乏溫暖的港灣和前行的動力。而“家庭”,則是我們心靈上的港灣和前行的動力。沒有著“家”的依靠,我們漂泊無依。
“家風”作為家庭的一種文化精粹,有著“家風”的地方,就有著家庭中的溫情和支撐。“窮家值萬貫”,哪怕家里很貧寒,但是有著家庭的寄托,心靈就不會孤單;“家風傳萬代”,當家庭的家訓、家文化伴著游子們走向五湖四海、天涯海角的時候,那些前行者,自不會孤單,更不會半途而廢。
有“家風”的地方,就有“家”的味道;有“家”的味道的地方,游子們也就有了拼搏奮斗、昂揚向上的斗志和拼勁兒。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對內心的滋潤作用,更在于對個人行為的指引作用。培樹良好家風,傳承良好家風,有著“家風”的遠方,將遍布精彩。(特約評論員 隋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