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協作 各級各部門形成“創城”合力
作為國內城市文明建設的最高綜合性榮譽,“全國文明城市”的評比標準本身囊括了一個城市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未成年人社會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等九大環境,涉及黨委、政府在政治、經濟、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這意味著,創建文明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
創城的艱辛歷程,檢驗著泉州城市管理和部門協作能力的成色:
創城工作啟動伊始,市創文明城工作指揮部就根據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要求,印發了《泉州市落實<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修訂版)>任務分工方案》。三年來,各級各部門履職盡責,不僅管好各自的“一畝三分地”,在優化生態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公共秩序、公共環境以及政務法治環境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還協同協作、相互扶持,將涓涓細流匯成了創城的強大動力。
最后沖刺階段,各級各部門更使出渾身解數,在推進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居民小區、公共設施、餐飲門店、各類市場、校園周邊等“八項集中整治”和場館建設、出租汽車運營管理、重點工作、輿論氛圍營造、主題活動普及等“五項提升提速”上開足馬力,攻堅克難,最終迎著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標奮力前行。
可以說,文明城市創建,凝聚了黨委、政府的各個部門和四個建制區(鯉城、豐澤、洛江、泉港)的共同努力。
全民參與 崇德向善爭當文明市民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份榮耀的背后,有生活在這座城市里每一位市民的付出。
彼時,馬路上或許常見擺攤設點,市場里或許垃圾遍地,紅綠燈處“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或許并不鮮見。但在“輸人不輸陣”的泉州,創城戰役一經打響,人們就充分認識到,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從“被文明”向“要文明”轉變,成為泉州市民的普遍自覺,蔚然成風。
為了創城,“愛拼敢贏”的泉州人仿佛達成了無言的默契,不僅“講文明、樹新風”、“做謙恭有禮的泉州人”、拒絕酒駕、游覽不涂鴉、上網不造謠等崇德向善的新風尚得到了人們的認同與實踐,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神事省辦等“破舊俗、樹新風”的社風更新也得到了市民的積極響應與參與。
于是,大家欣喜地看到,路邊隨意擺攤設點的流動商販少了,路口自覺“紅燈停、綠燈行”的行人多了;路上隨意變道加塞的車輛少了,自覺遵守交通秩序的司機多了;景區里亂丟垃圾隨意涂鴉的人少了,注重景區環境維護的游客多了;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宴請少了,樂善好施、投身公益的市民多了……
這座曾經的“光明之城”,再次被每一位市民的文明火光點亮。“全國文明城市”的殊榮花落泉州,“城美、人美”的“泉州現象”,再度迎來人們聚集的目光。
![]() |
![]() |
責任編輯:蔡麗潔 |
- 2015-03-09泉州泉港:“鳳山花燈”傳播婚育文明風
- 2015-03-09泉州豐澤區“五注重五提升”深化文明城區創建
- 2015-03-06泉州市鯉城區“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正式啟動
- 2015-03-05泉州鯉城區金山社區舉行學雷鋒日志愿服務系列活動
- 2015-03-05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到車站開展志愿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