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設已經走進新的春天里,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呢?從表面看,這是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從深層次理解,這是對全國各族人民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筆者以為,要讓精神文明建設漸入佳境,當須持有“三種感覺”。
保持狀態感,讓精神文明永葆新常態。常言道:“人活著總是要有點精神氣”、“ 哀莫大于心死”,表達的是精神文明的力量。一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而作的《有的人》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人似乎在反問:人生存在的價值幾何?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類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動物,是因為人類具有“思想”,而一般動物只有“想法”,思想性在更多時候表現為精神文明。我們常常津津樂道的精神文明,在一些人的狹隘認識里成了各級文明辦和精神文明工作者的事,好像與廣大公眾沒有多少關系。這種認識的片面性在于,當事人沒有追求精神文明的狀態感,也不懂得精神文明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雖然物質決定意識,但是,意識也能反作用物質,此可謂精神文明的奧妙之處。被評為“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徒臂接住高空墜樓的女孩妞妞。根據有關力學推算,吳菊萍用手接住了一個335.4公斤的物體,這在常態下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奇跡就發生在吳菊萍瞬間爆發的精神力量上。事實證明,精神文明再一次讓不可能變成了確鑿的可能。這就是精神文明誘發出來的狀態感,廣大網友紛紛為吳菊萍的這種文明狀態點贊。
堅持時代感,讓精神文明永具創新性。精神文明重在與時俱進,常創常新,因此,時代感就可以成為精神文明創新的一種標志。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精神文明需要創新發展,才能不落俗套,在社會各項事業中保持強大的活力。在傳承傳統文化中,普遍公認的一種態度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禮儀文化為例,文明發展至今,如果我們仍用古代那些下跪、磕頭、叩拜等封建儀式教育今天的公民,就很難與倡導的鞠躬、敬禮、握手等文明禮儀相兼容,盡管出發動機是好的,但收效并不一定好。在傳承孝道的今天,我們倡導厚養薄葬,老人在世時,要努力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指數,讓老人們生活得非常幸福;當老人去世后,一切喪事從簡,推行環保的火葬、海葬等處理方式。以老人去世后的處置方式,如果按照封建禮教的傳統做法,就很難推開今天的精神文明做法,土地資源方面的矛盾會居高不下,甚者愈演愈烈不可調和,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就不會得到有效解決。因此,精神文明必須具有時代感,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把傳統的大道理念賦予與時代合拍的嶄新形式,方能彰顯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