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要相見,愛要有心",在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馮小剛把繁體字的傳承作為議題提出,認為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希望中小學課堂能教孩子們部分有生活含義、反映祖先智慧的繁體字。這一議題得到了一些網友的點贊,但也有人表示,繁體字回歸課堂可能會增加孩子們的課業負擔,而且我國的簡體漢字已經普及,朝令夕改或隨意"穿插復舊",反而會顯得不夠嚴肅。
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字寓意深遠。"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繁體字"親"和"愛"從外形上看就很美。繁體字不僅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包含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字和文化和思想的巧妙結合,美不勝收,實在是叫人驚嘆不已。繁體字幾經簡化經過漫長的歷史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簡化字,相對來說方便快捷,簡單易行,易學易記,與社會的快節奏遙相呼應。簡化字的形成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文字進化的必然結果。但是漢字經過簡化后確實損失了不少,比如文化元素。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流行的段子是這樣:漢字簡化后,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云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圣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里走。
將繁體字引入中小學課堂,無疑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加強中小學生的教育,但同時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本來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就不輕了,勢必"駝子背上加包袱"。繁體字一般筆畫較多,書寫很不方便,一些繁體字和簡化字也容易產生混淆。漢語文字已經國際化,不少外國人都在學習漢語,形成了漢語熱,對于他們來說,簡化字就已經不易了,如果再有繁體字就會使漢字閱讀和書寫的難度變得難上加難了,不利于開放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繁體字的文化傳承,傳承中華文化思想的精髓,簡化字同樣具有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的功能,繁體字的復舊會得不償失的。
記得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中有這樣的情節,想必大家記憶深刻。孔乙己在小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網去搜索"茴"字的四種寫法,結果如下:上面都是草字頭,下面分別是回、囘、囬、廻。這分明是魯迅先生諷刺這位"小孔圣人"迂腐無為,除了死讀書,什么都做不來。"茴"字有這么多的寫法,是因為繁體字難寫難認。
繁體字引入中小學課堂,勢必加大的中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加重學生學習負擔。英美等國的文字都是26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書寫方便,而方塊字本身已難以掌握,再有繁體字,將不堪重負。繁體字作為學者研究作為中小學生的興趣學習作為普通人的業余愛好都是可以的,繁體字千萬別進中小學課堂,那樣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的。(蔡正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