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歷來是全國兩會熱議話題,今年也不例外。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格外關注環境保護,問起了“空氣質量優良的能占多少”,并指出好空氣“不能只靠借東風??!事在人為”。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要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辦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在今年兩會上,不少云南團代表和住滇全國政協委員在聊天時發出如此感慨:“北京的天沒我們云南的藍?!币恍┐肀硎荆疤炖蕷馇濉⒌鼐G水凈、山清水秀,這樣良好的生態,既是云南響亮的品牌,也是云南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格外珍惜。”
不管是中央領導,還是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乃至于會場之外的老百姓,無不對生態文明表現出熱切關注。原因最簡單不過——天藍、地綠、水清、土凈,是公眾對生存環境的最樸素愿望,建設生態文明,打造優良的生存環境,是公眾健康生存的重要基礎,甚至關乎民族未來。故而,生態文明,是全民之所望、舉國之關切。
不必諱言,環境污染如今仍然存在。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國家層面提出了“鐵腕治污”,相關部門及地方各級政府,就必須快速轉變發展思路,凝聚起環保共識,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堅決向污染宣戰,而且要打好“持久戰”,為老百姓守護好、建設好共同的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幾乎每個地方的老百姓,喝到的水都是干凈的,呼吸到的空氣都是新鮮的,生存的環境都是宜居的,吃到的糧食都是沒被污染的,我們的社會就會呈現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持續繁榮的美好狀態。若環境被毀,讓老百姓擁有美好未來,便成了一句空話。(何勇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