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10日訊 新社會婚姻自由,怎能還保留有“互不通婚”的禁錮呢?年初,晉江安海鎮梧山村蘇良磁家娶進了隔壁的西畬村陳增培家的女兒當媳婦。這都得益于去年11月30日,安海鎮梧山、西畬等8個自然村聯合發布公告,廢除400多年來各村永不通婚的陳規。而這只是晉江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移風易俗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晉江市大力推行婚喪喜慶改革村規民約,晉江全市391個村、社區都制定了相關的村社規范,用這一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辦法,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省辦等理念變成行動。比如,磁灶鎮大埔村的規約,就對喜事宴客的事項、范圍、時間、規模等環節,以及喪事用餐、出殯“陣頭”等紅白喜事都作出相當詳細的規定,并以村民代表大會的程序進行表決、制定罰則,有效地鞏固了優序良俗,遏止了陋風流弊。自2008年以來,該村就涌現出賴金貴簡辦丈夫喪事、吳志平不辦兒子成人宴、吳金程家族簡辦祖父喪禮……而把節省下來的資金捐獻給村里的敬老院等一系列新風新事。
同時,晉江還以慈善公益的推動、以行政規章的制約、以強化督查來落實、以社會輿論來造勢、以培育文化來植根,堅持以恒地深化移風易俗、優化社會風氣。
2003年,晉江市慈善總會就向全社會尤其是工商企業界發出“簡辦俗事,多行善事”的號召,倡導經濟精英把節約下來的禮俗資金、親朋好友贈送的禮金奠儀捐獻給慈善公益事業,或者建立專項慈善基金。據統計,至去年9月,該會成立12年來所接受的這方面善款高達9.5億元,占累計善款總額21億的45%;僅去年上半年,就有12位愛心人士捐出這方面的善款1.03億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善舉在晉江已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一些普通人家也起而效之,進而形成了一種風尚和習俗。比如,僅今年1月份以來,見諸媒體報道的就有龍湖鎮老黨員施宣闊簡辦八十壽宴捐資20萬修村路、安海鎮呂天送免辦孫子滿月席捐給老人會5萬元、陳埭鎮丁振燦簡辦兒子成人禮捐給公益事業14萬元等事跡。既然風俗習慣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那么文化問題最終還是要依靠文化的辦法和力量來解決。晉江市十分注重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習俗中優良、合理和有益的成份,并努力以新的文化成份來剝離、取代其糟粕。比如,禁止“普渡”、“佛生日”,也不是簡單地采取“堵”的唯一辦法,而是在尊重傳統民俗的基礎上,力求用健康的習俗、文體和科普活動來取代它。去年,晉江市就結合中秋等傳統節日,組織各村、社區舉辦“中秋文化節”、“博餅大賽”、籃球比賽等民俗活動、文體活動和公益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把“普渡日”、“佛生日”變為“文體活動日”、“志愿服務日”、“公益活動日”、“扶貧濟困日”和“環境整治日”,引導群眾轉變觀念,用健康的文化去取代腐朽的文化,在破除舊俗陋習的同時促進文明新風的樹立。(晉江市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