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 杜宇)人生如棋局,落子收官之間品性盡顯。
面對房子、票子、車子、“帽子”、兒子,一些黨員干部無法繞開權力利益親情的糾纏。吳波,這位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五任財政部長,下出了一盤令人震撼的“五子棋局”,展現出一位共產黨人信仰堅定、清正廉明、克己奉公的崇高風范。
如今,他離世已有10載,然而這種品格猶如高山,離得越遠,越覺得偉岸。
房子:不留私產給后代 兩立遺囑歸公
北京,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4號樓1101室和1103室,這是吳波生前的居所。
兩套房子200多平方米,地處市區三環以內,按照如今的房價,已值千萬元。
房改時,不買。晚年,兩立遺囑,堅持歸公。這,就是吳波的選擇。 “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產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產留給后代。因此,我決定不購買財政部分配給我的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4號樓1101、1103兩單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過世后,這兩單元住房立即歸還財政部。我的子女他們均已由自己所屬的工作單位購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繼續占用或承租這兩單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義向財政部謀取任何利益。”
遺囑,擲地有聲。在秘書和親屬的見證下,立于2000年10月9日,當時吳波已經94歲高齡。
2003年,老人身體多病,經常住院,對去世后房子交公的事放心不下,于是又將第二份內容一致的遺囑寫給時任財政部部長項懷誠。
2005年2月20日,吳波平靜地走完了99年人生。
在常人看來,他在房子問題的處理上似乎有些“過”了。有人會問:當時國家不是已經出臺房改政策了嗎?這么做有意義嗎?
斯人已逝,我們無法追問本人。但是,在熟悉他的親人和同事眼里,吳波的舉動,既非官員作秀亦非人老糊涂。因為,他是一位有著堅定信仰的人,“一生做無產者”的決心,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
年輕時投奔延安革命隊伍,被錯誤關押審查近三年之久,身心受到極大折磨時,他沒有喪失共產主義信仰;“文革”期間被打倒并下放改造時,他沒有放棄跟共產黨走的決心。到了晚年,盡管社會風氣浮躁,他依然不忘初心,堅持做一個真正的無產者。
尊重他的決定,是親人和組織不約而同的選擇。
當年受父親委托辦理此事的三子吳威立說:“后輩們也有過不同意見,不過,這是父親的決定。代他上交這兩套住房,是出于子女們對父親的尊重,完成他的遺愿。”
回憶當年接到吳波遺囑的情景,已退休多年的項懷誠依然記憶猶新。他說:“吳波同志對自己要求嚴格是有口皆碑的。看到遺囑,黨組同志覺得這是吳老一貫的追求,我們應該照辦執行,也是對革命者理想的尊重。”
吳波,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中鑄就而成。
票子:“公”錢精打細算 “私”錢不為私用
盡管守著財政部這座“財神廟”,對“公家”的錢,吳波的精打細算卻是出了名的。
在困難時期,財政部為了解決干部食堂吃菜問題,決定要用柵欄圍一塊空地種菜。當時行政司準備花200元建竹籬笆墻,寫報告請吳波同志批準。他卻批示要重新計算,看看是建竹籬笆墻省錢還是拉鐵絲網省錢。結果因為能省20元,選擇了拉鐵絲網。
財政部的老同志回憶,吳波經常對大家說:“為了國家富強,把賬算準算細,節約每一元錢,應當是財政干部必須具備的素質。”
生活中,吳波也不喜奢華,更反對浪費,吃穿用簡樸至極。襯衣露著毛邊,睡衣補著補丁,一日三餐粗茶淡飯。
曾在他身邊服務的工作人員楊雷芳說:“當年組織上安排我給吳老做飯,我想,這可是大官啊,特地學做了幾樣大菜,誰知到了他家才發現,什么海參鮑魚的,都白學了。”
簡樸,不是錢少。對“私人”的錢,吳波常常不為私用。
曾任秘書陳紀祥說,國家每個月給吳老52塊錢的保姆費,他全交了黨費,保姆費則從自己工資里扣。他經常給社會捐款。家鄉的人有困難,只要給他寫信,他就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救濟父老鄉親。
有時,吳波的花錢還給秘書帶來了“煩惱”。
據陳紀祥回憶,在物資短缺時期,每逢過年過節,單位會給老干部們送些雞蛋、肉禽和蔬菜,但這些東西拿來后,吳波堅持要交錢。
陳紀祥說:“這可難壞了我,因為單位沒法給這些錢入賬。有時實在推不過,只好‘糊弄’他,把錢轉交給家里的保姆買菜用。”
吳波逝世后,留下的存款僅5萬元。除去喪葬費用,幾乎沒有什么剩余……
車子:私事不應享受因公出差的待遇
公與私的界線,在吳波看來,是嚴格清晰的。
1982年,應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張勁夫的邀請,吳老和夫人決定回老家安徽看看。
期間,安徽省委先后兩次派車到火車站接送。回京上火車前,吳波委托省委辦公廳主任將50元汽車費轉交汽車隊。他認為這次到安徽是私人的事,私事不應該享受因公出差的待遇,否則就是公私不分了。
財政部黨組討論認為:吳老40多年未曾去過安徽,要給他報銷往返的火車票。
吳波一方面感謝組織對他的關懷,但也鄭重聲明,這次回安徽探望是私事,往返火車票堅持不肯拿到公家報銷。
據財政部退休老干部王韶光回憶,當年吳波每個月都要買一張月票,星期天到醫院看病號,或去老同事、老同學家串門,都是擠公共汽車。
有同志勸他說,您也是國家的高干了,和大家擠公共汽車不安全,以后還是讓司機送您吧!
吳波的回答是:誰知道我是高干?我的腦門上又沒有寫著“財政部長”,我和別人擠在一起,人們也會把我當成一個老百姓,有什么不安全的呢?
張勁夫曾感慨地說:“我們的干部都能像吳老這樣公私分明,何愁黨風不正,何愁執政能力不強!”
![]() |
![]() |
責任編輯:鄭思楠 |
- 2013-12-30莫讓“綠水青山”成追憶
- 2013-09-2780后90后追憶小時候 多功能文具盒成“土豪”專用
- 2013-09-10鮮水河,思念的河--親人、同事和鄉親追憶菊美多吉
- 2013-08-16國際大師鏡頭里的泉州1992 引發網友追憶往昔
- 2013-07-19曬大學錄取通知書引發懷舊潮 廈門讀者追憶青春
- 2013-07-12社會各界悼念陳其偉 追憶基層黨組織的好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