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她與時任城關(guān)派出所警員的丈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從此,無論怎么搬遷,都將公婆"綁定"在身邊。丈夫工作繁忙,幾乎不著家,善解人意的阿珍從無怨言,默默擔起操持整個家的擔子。對老人,她也從不嫌棄。"丈夫顧不上家,自己就是老人心中的依靠,把老人照顧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她細心照料著老人的飲食起居,無論老人有什么需求,阿珍總是順著老人心意去做。一起生活幾十年,雙方從沒發(fā)生過一次口角。通情達理的她認為,老人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做小輩的只能體諒,不能計較。
阿珍的公公自上了60歲以后,身體每況愈下,三天兩頭跑醫(yī)院,特別是患上心臟病和哮喘之后,一到冬天就特別難捱,常常半夜發(fā)病要送醫(yī)院急救,驚險萬分。為了方便老人突發(fā)險癥時能第一時間通知自己,阿珍在老人床頭專門裝了個按鈴,直通自己臥室,且手機常年24小時開機,只要鈴聲一響,她立馬條件反射式地沖到公公房間。"幸好有阿珍,不然,都死了好幾回了!"說起阿珍,公公滿懷感激。1995年一個極冷的冬夜9點多,阿珍看見公公靠在床頭,臉脹得通紅,氣喘不上來,便要帶老人去醫(yī)院。因下午兒媳才帶自己看過醫(yī)生,老人執(zhí)意說不要緊。但"久經(jīng)戰(zhàn)場"的游史珍意識到危險,堅持要送,并沖下樓打車。沒想到天氣太過寒冷,十幾分鐘過去了,一輛三輪車的影子都見不著。情急下,阿珍給丈夫的老同事打了求助電話,請其將老人背下樓,他們騎著摩托車,阿珍自己則騎上單車就往醫(yī)院沖。寒風刺骨,阿珍手腳很快凍僵麻木,一路哆嗦著騎到了醫(yī)院。等辦好了住院手續(xù)后,老人已無法行走,安頓下來后,更是糟得幾乎只剩出的氣。醫(yī)生告知若掛針無效,必須割喉急救,阿珍一顆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幸喜半個小時過后,老人狀態(tài)有所緩解,阿珍才放下心來。因為愛人在鄉(xiāng)下上班,她沒給他打電話,以免他擔心;為怕公公出狀況,她一個人整晚寸步不離地守在病床前,眼皮都不敢合一下。天亮了,公公徹底脫離危險了,阿珍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腳都癱軟無力,更長起厚厚的凍瘡來。此后的每一天,阿珍都要堅持白天工作,中午晚上趕回家做飯送餐,并跟趕回來的老公輪流陪夜。因老人不能動彈,阿珍像女兒一樣近身照顧,喂飯擦身甚至端屎接尿,無微不至。因不熟悉父親的病情,丈夫還常會拉她作伴,以致于公公住院十多天下來,阿珍人暴瘦近十斤,憔悴不堪。
這樣的經(jīng)歷對阿珍來說是常事。20多年來,公公平均一年要住三四次院,5年前更是長住進了醫(yī)院,期間病危通知書都發(fā)過五六次,盡管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但其中的辛勞可想而知。久病在床,一般子女都很難堅持做到盡心盡力,但孝順的阿珍卻從沒有過一句怨言,她不僅忙前跑后,還四處尋找民間偏方,并每天收看《健康之路》節(jié)目,學習各種保健操教老人做;同時,省吃儉用買來名貴燕窩、魚翅,不時燉給老人喝。"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小游是病人的女兒,老人辦住院,她從頭陪到尾,照顧得又那么細致入微,對老人的病情也只有她能對答如流。有這樣的兒媳,老廖真是上輩子積了大德了!"每次住院,醫(yī)生和病友都總會有這樣的感慨。"我們家全靠這個兒媳婦,真是好得沒話說!我們真是前世修了福啊!"阿珍的公婆對她更是滿意得逢人就夸。
在家里,阿珍是出了名的好媳婦;在單位,她也是女同事心目中的知心姐姐。她心靈手巧,烹飪、針織、刺繡,樣樣精通,受到姐妹們的追捧;她耐心細致,工作無可挑剔,得到領(lǐng)導同事的高度肯定。但凡誰心里有個不痛快了,都喜歡找她傾訴,或向她"討教"與公婆的相處之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04"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2月"好人榜"結(jié)果
- 2015-03-04"好老板"翁希明榮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福建全媒體融合報道
- 2015-02-28我省表彰2014年度“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優(yōu)秀集體和個人 我省表彰2014年精神文明建設(shè)信息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
- 2015-02-27上杭縣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