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廈門等50個城市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廈門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這份殊榮,對廈門而言,并非偶然。按照黨中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強有力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把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推動“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設美麗廈門的重要內容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以“共同締造”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創建熱情,全市上下主動融入,自覺參與,形成合力,實現了經濟與社會同發展,城市與市民共成長,創建與成果共分享。
作為全國旅游人氣最旺的城市之一,羊年春節廈門再次迎來了眾多的游客,他們徜徉于漫城花海,流連于碧海白沙,而真正使他們折服,留下“人到廈門不想走”感喟的是這個城市蘊含的“文明”品質:街道整潔有序,廈門人文明有禮,景區不因人多而隨意漲價,隨處可見的熱心服務、倡導文明的“紅帽子”志愿者。
和游客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在廈門住了27個年頭,春節上了央視新聞聯播的廈大外籍教師潘維廉。他只要有機會,總會不遺余力地推銷廈門的美,廈門的好。他說,“別叫我老外,我是老內,兩輩子都要待在廈門。”
的確,在廈門的眾多榮譽桂冠中,“全國文明城市”是最具含金量的國字號“招牌”。經過多年的細心呵護,全體市民的共同締造,廈門的文明之花再度驚艷全國。在昨日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廈門等50個城市(區)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這是廈門第四次獲此殊榮,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繼續在全國文明城市中發揮標桿作用。
每三年一屆的全國文明城市評選、復查,被視為我國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榮獲“四連冠”,對于廈門而言,并非偶然,甚至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必然。這些年,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把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推動“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設美麗廈門的重要內容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使文明城市創建融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之中,全市上下主動融入,自覺參與,形成合力,實現了經濟與社會同發展,城市與市民共成長。
在這里,每一片土地都充滿創業生機,每一寸陽光都流淌人居的愜意,每一次走進這座城市都感受得到文明的氣息……
以人為本
激發共同締造
漫步在鷺島,隨處可見在房前屋后忙著美化家園的市民,一個個小區鄰里守望互助,溫馨又和諧。如果說市民是城市之本,那么社區就是城市的細胞,當每一個市民每一個社區都充滿了“正能量”,用家園般的幸福勾連出城市的有機紋理,城市就有了不竭源泉和持久動力。
“家是自己的,自己建才最美麗。”自2013年9月起,廈門在島內思明區和島外海滄區試點基礎上,在全市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讓群眾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在共治中共享實惠。而“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理念,也像陽光一樣照射在文明創建的進程中,將城市一點點照亮,讓文明之樹成長得越發茁壯。
讓陽光照射進來,是把“你和我”都變成“我們”的過程。廈門市積極探索推進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注重創新理念思路。一方面,強化政府服務,建立縱向到底的服務機制,讓服務進家入戶;另一方面,發動群眾參與,建立橫向到邊的參與機制,廣泛凝聚各方合力,從身邊的小事、從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從房前屋后的實事等做起,美麗家園自己建設,美好環境共同維護。
怎么發展曾厝垵?可不可以更大力度推廣綠色旅游?……思明區濱海街道曾厝垵社區的居民在一場公眾咨詢會上爭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城市規劃專業人士展開熱烈探討。這樣的咨詢會舉辦了多次,主角是曾厝垵的村民、經營者代表、曾厝垵文創會等,他們最終共同擬定了曾厝垵發展的公約、條例,讓曾厝垵走上了綠色旅游之路。
鷺江劇院改造后,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什么好?在耐心征詢周邊居民的意見后,市委市政府最終決定還地于民,在這里建老劇場文化公園,“擠”出空間為居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真正讓居住在這個城市的群眾當家做主,他們就會更加熱愛這個家園。于是,思明區官任社區有了由外籍人士組成的“老外朋友服務隊”;海滄區成立了兩岸義工聯盟;興旺社區里誕生了廈門首個“新廈門人”服務綜合體……即使位于廈門市最為偏遠的西北部,同安區軍營村也照射到了共同締造的溫暖陽光。
“我在城里工作,但感覺家鄉一點不比城市差。”同安區軍營村村民高富治自豪地說,在村子里四處走動,房前屋后都干干凈凈,井井有條。這與從前的軍營村截然不同,高富治回憶說,以前這里垃圾隨地扔,河里到處是袋子、瓶瓶罐罐。隨著軍營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露天旱廁全部消滅,家家戶戶都有了衛生間;水泥硬化路面輻射全村;自來水管網進入每家每戶;居民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軍營村從臟亂差變成了潔凈有序的美麗新農村。
陽光就是這樣灑進了千家萬戶,曾經漠不關心的每一件屬于別人的“小事”,都成為了“我們”的大事。文明城市的創建步伐,也走得更加堅定和有力。
全民參與
愛心涌動全城
當“你和我”,漸漸變成了“我們”,一幕幕溫馨的畫面開始在這個宜居宜業的先鋒城市上演。
有人每日風雨無阻守候在輪渡,只是為了幫游客提供志愿服務,有人放棄了業余時間,只是為了志愿反扒。從2011年起,廈門市普遍建立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站,335個社區中有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站322個,基本實現社區全覆蓋。截至2014年底,全市注冊志愿者達45萬余人,占常住人口的12%。
走進廈門的餐飲店,隨處可見文明標語,引導就餐“不剩菜不剩飯”。勞累的環衛工人不再無處歇腳,全市有上千個“愛心飲水站”無條件為他們提供休憩、喝水的場所。每到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各區爭相開展節日民俗、經典誦讀、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大力宣傳普及傳統節日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愛心涌動全城,互相感染,互相傳遞。
愛心從一個人,傳遞到了另一個人。曾經是“愛心超市”的受益者,劉銀寶如今卻成為了一名資助者。2010年,劉銀寶考上福州大學軟件專業,因為沒有學費,她曾想過輟學。居委會得知后,幫她申請了生活保障金、“愛心超市”、“愛心助學”等資助,還聯系了一位愛心人士每月資助她100元生活費,使她順利上大學。
劉銀寶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回報社會。得知社區正在開展“雨潤弱苗”孤苦兒童幫扶活動,她馬上找到居委會,與一名貧困的小學生結對子,每個月從不多的薪金中拿出150元資助他。面對受助家庭的感謝,她說,“當年也是因為有了社區的幫助,才有我的今天。”
愛心從一個人,傳遞到了一家人,有著“全能志愿者”稱號的王忠武,是“思明城市義工”的一員,他會反扒,會救生,還積極獻血。他不只自己參與,還帶動著全家人一起參與。他說,這樣解決了教育孩子的難題,把志愿服務的種子種在了孩子的心里,有益于他們的成長。
因為愛心,奇跡頻頻發生。在2014年3月18日的一場車禍中,一輛土方車和一輛摩托車相撞,導致摩托車上一男子和一孕婦當場死亡,孕婦腹中胎兒被撞出,飛出母體,滾落在泥地上,隨后被送往海滄醫院搶救,幸存了下來。當這位“奇跡寶寶”的遭遇經媒體報道后,他立刻被廈門人如潮的愛心所包圍,有人徹夜不眠地照料;有人不斷往醫院送來嬰兒的用品;有人獻上了一筆筆的捐款,竭力為“奇跡寶寶”的康復及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創造條件。
一名母親的尋子之路,也在愛心接力中創造了奇跡。兩千多公里,25天的騎行,七名隊友的一路相伴,接踵而至的廈門好心人,讓來自鄭州的老母親僅憑借一個鞋盒的線索,抱著渺茫的希望,卻在短短半天內找到兒子。
愛,是一個個溫暖的舉動,是一個個感人的細節。而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也正由這一個個細節累積而成。
創建為民
文明根植沃土
有一個數字讓人驚嘆,在多次的公眾調查中,廈門市民對文明創建的支持率幾乎達100%。讓群眾保持長久參與熱情,心甘情愿投入創建活動的原因在于:文明不只帶來了感動,更讓他們真正從中受益。
長期來,市委市政府把創建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重要抓手,著力從政務、法治、市場、人文、未成年人、生活、社會、生態等“八大環境”入手進行文明構筑,力爭讓廣大群眾吃得安全、住得舒心、出行暢通、辦事更便利,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作為“新廈門人”的一員,來自江西的張志生活在這座美麗文明的城市里,越來越放心,每當他遇到糾紛,網格民警總是能及時趕到,幫忙解決矛盾。實際上,隨著在全國率先開展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未成年人社會救助保護、救急難工作等試點,廈門市已獲批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目前已有371個社區、村居建成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網上網下結合,一個立體的綜合防控體系日益形成,公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張志還留意到,到家門口的菜市場買菜曾經缺斤少兩,但經過整治后取締了黑心秤,交易起來不用再擔心受騙了。廈門市一方面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公共衛生、社會管理等突出問題入手,集中開展整治活動,并規范相關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為市民構建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以法治的精神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率福建省之先設立駐街道仲裁庭,實現勞動維權零距離。
最操心的孩子讀書問題也解決了——他被電腦自動派位在了離家最近的學校,并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志愿活動,幫助別人的同時,孩子也越來越懂事了。
對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廈門市在全國率先編制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科教育指導綱要》,把20所學校建成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啟航明天,爭當‘四好'少年”主題隊會、“校園文明博客節”,深化做美德少年、寫家訓曬家規等道德實踐活動,推動核心價值觀在孩子心中扎根。全市90%以上中小學生參加過清潔家園、文明交通宣傳等文明創建行動。如今,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風。
除了放心,張志還收獲了不少舒心:平時,他最喜歡和家人漫步在風景優美的筼筜湖畔,此外,沿著公共自行車道騎行也成為了一家人的“新寵”。城市環境是一座城市創建成果的最直觀體現。廈門市著力提升城市承載力和宜居度,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城市主干道、重要節點、旅游景區和夜景工程等綜合景觀改造多層次開展,溪流整治、環湖綠廊、自行車道等一大批生態提升工程全方位鋪開。在建地鐵期間,廈門市堅持道路施工“占一補一”原則,最大限度減小施工影響。實行錯時上班制,提高路面見警率。加快交通節點破解,提高車輛通行能力。
一系列利民為民措施,使群眾真切感受到創建活動帶來的實惠,進而激發了全社會自覺投身創建活動的動力和活力。
立足長效
文明永不止步
市委文明辦人員曾坦言,這次測評過程中,廈門背負的壓力著實不小。
當前,廈門市正處于城市轉型階段,正加快建設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建設,加上機動車大量增加,外來人員大量涌入等,給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帶來了很大壓力。特別是交通秩序成了廈門市文明創建的“軟肋”,盡管廈門市相關部門出臺了很多措施但依然面臨著各種挑戰。而且,此次全國文明城市的評選、復查,各城市的比拼也更加激烈。很多城市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財力。在這種情況下,廈門取得“四連冠”,殊為不易。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人如此,一個城市亦如此。廈門的文明創建能屢結碩果,成為眾望所歸,除了創建為民,全民創建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應城市發展帶來的新常態,不斷創新創建方式,不斷提升市民的素質,推動創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在繼續健全完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褒揚激勵機制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更多凡人善舉,他們的事跡登上了“道德講壇”,進入機關、企事業、學校乃至社區巡講。在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的督促檢查和考核機制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看到日常巡訪的力度加大了,新組建的市民“文明巡訪團”,常常深入食品行業、窗口單位、公共場所等開展巡訪,及時收集問題并反饋給相關部門,推動重難點問題的解決。
廈門市還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以社區為重點,搭建志愿服務需求對接平臺;改進注冊辦法,完善注冊制度,實行一人一注冊;制定《廈門市尊崇禮遇志愿者辦法》,探索志愿者在升學、就業、就醫等方面的優惠措施,推動志愿服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誠信制度化建設。廈門市建立了聯合懲戒制度,與市中級法院、環保局、質監局、工商局簽署“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對“老賴”進行曝光、限高消費。單廈航公司對失信被執行人攔截,就達650人次。同時,廈門市還設置了誠信“紅黑榜”信息平臺,集中發布企業和個人工商信用、產品質量、納稅情況、債務償付情況等方面紅黑名單,實時更新,大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的氛圍越來越濃。
從1996年獲“國家衛生城市”至每一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花落廈門,從文明城市的種子在廈門播撒發芽到枝繁葉茂,廈門的文明創建在全民的共同締造中蹄急步穩。
榮獲“四連冠”的廈門并沒有滿足止步于已有的成績,決策層的目光已看得更遠:廈門要打造市民文明行為的中國示范城市,讓市民的文明行為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三月正春風。站在新起點,面對新征程,廈門正掀起了新一輪學雷鋒志愿服務的高潮。在全市上下的努力下,全國文明城市的牌匾一定會越擦越亮,締造一個文明美麗的廈門,終將夢想成真!(廖慧娟 何無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23廈門召開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座談會
- 2015-03-23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典范城市 集中整治交通違法行為
- 2015-03-12惠安縣再次獲評全國文明縣城、列入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 2015-03-12泉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文明之城 德耀泉州
- 2015-03-11晉江市啟動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