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泉州年味:步步糕升 菜包飄香 腌漬余甘果
民間美食:菜包飄香
臘月廿八晚6點多,王美麗連晚飯都顧不上吃,就匆忙進了廚房。
白天忙著打掃,她還沒來得及準備每年過年必備的手工年貨——菜包。此時,豐澤區北峰街道招聯社區井山的空氣里,早已彌漫著炸“菜粿”、炸醋肉的味道。這幾乎是這里家家戶戶過年的“必修課”。
“不管多忙,菜包、碗糕是一定要做的。”王美麗說,老人們都說“菜包”是“包錢包銀”,“碗糕”發得好代表來年運氣好、發大財。
她邊說著,邊把糯米、大米磨成的粉和白糖倒進盆里,加入開水使勁攪拌,不一會兒,就捏出了幾塊小團。“一斤粉要加四兩糖,我這是兩斤粉,所以加了八兩糖。”王美麗說,為了讓菜包的皮更Q彈,得先把這幾塊小團放進開水里煮一下,再撈出來放進盆里一起揉拌。
旁邊的大鍋里,是她預先炒好的菜包餡——白蘿卜絲、香菇、肉丁、蔥頭、蝦皮和蔥末蒜末。水槽邊,一片片“粿葉”早已洗干凈備好。等會兒包好的菜包,就放在這“粿葉”上蒸。
她嫻熟地把餡包進揉好的皮里,一邊讓女兒珊蘭幫忙把“粿葉”剪成合適的形狀。母女倆分工合作、說說笑笑,約莫半個鐘頭,一籠菜包就做好了。王美麗捧起蒸籠,和女兒來到鄰近的大姑子家里,借用柴火灶蒸菜包。旺火一催,大鍋里水開了,她趕緊把蒸籠放上去,蓋好蓋子,蒸籠邊緣蓋不緊的地方,她還圍上了一塊干凈毛巾。
“手工做的東西,急不得。”王美麗耐心地往灶里添柴,紅彤彤的爐火映紅了她的面頰。
半個小時后,菜包出爐了。蓋子一掀,熱氣騰騰,看著圓潤剔透的菜包,王美麗的臉上漾出了笑容。
捧著一籠菜包,母女倆歡喜地走在回家路上。一盤寓意好運的菜包,將妥妥地放在她們家過年的飯桌上。
□本報記者 謝曦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相關新聞
- 2015-02-17“文都泉州我的家”泉州職工手機攝影大賽啟動
- 2015-02-13泉州教育局出臺意見:鯉城豐澤小學幼兒園招生變化
- 2015-02-13迎新春送祝福 泉州市僑聯現場送出300多幅春聯
- 2015-02-13泉州東湖、中山公園明日義賣 籌善款幫助貧困學生
- 2015-02-13泉州市區伍堡社區愛心超市開張 居民購物享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