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溪尾,垃圾成堆;不分四季,蚊蠅飛舞;豬養溪頭,挑水受罪”。這是以前福安市溪尾鎮衛生環境的真實寫照。如今,這種狀況已成為歷史,溪尾鎮形成人人講衛生、個個愛環保的良好氛圍——
借力村規民約建美麗鄉村
東南網2月1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黃石寶)
近日,記者來到福安市溪尾鎮坎下村,遠遠望去,只見村落古色古香,整潔秀麗。記者漫步在剛建成的繡溪防洪堤上,看到清澈的溪水緩緩流向大海,幾只白鷺在灘涂上休閑覓食。一位80多歲的老人正在河堤上清掃塵土。
溪尾鎮位于福安市沿海東南部,依山臨海。據村民說,以前這里垃圾隨意堆放,一下雨,大量的垃圾便順著溪水流向大海;漲潮時,垃圾又飄回灘涂。五顏六色的垃圾袋隨處可見。村民的日子受垃圾困擾。吃飯時,桌邊蒼蠅飛舞;睡覺時,帳外蚊聲轟鳴。由于許多村民在源頭養豬,導致水源受污染。村民用這里的水洗澡,身上都會發癢;喝水要翻山越嶺去挑。一些村民不堪忍受這樣的生活環境,紛紛搬到周邊鄉鎮居住。
“溪尾溪尾,垃圾成堆;不分四季,蚊蠅飛舞;豬養溪頭,挑水受罪……”這是當時溪尾鎮衛生環境的真實寫照。2012年12月,溪尾鎮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決心改變溪尾鎮的臟亂差現象。鎮政府投入60多萬元,修建垃圾中轉站。各村配備2名保潔員,適時配全配齊垃圾箱,在生產生活區每隔20米左右放置垃圾箱,完善了鎮村環衛設施。有了硬件,還要有保持衛生的“軟件”。溪尾鎮鎮長施智說,農村的衛生如果都由鎮政府財政包干,只能解決一時一地的衛生整潔。只有人人養成講衛生的習慣,才能保持鄉村環境長久美麗。這就需要激發廣大群眾的熱情。
于是,溪尾鎮充分利用墻報、跨街橫幅等宣傳媒介開展聲勢浩大的陣地宣傳。確保每個村建立1個宣傳欄,每季度出1期環保專刊。同時,開展宣傳咨詢、專題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使環保知識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在全鎮營造人人講衛生、個個愛環保的良好氛圍。
群眾有了講衛生的意識,如何轉化為講衛生的習慣呢?溪尾鎮黨委書記蔡龍玉說,村規民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力村規民約,可以延伸政府的職能,取得好效果。
“自覺遵守‘五包’制度,清掃房前屋后垃圾……”在溪尾鎮的15個村居,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村規民約。溪尾鎮政府充分發揮農村“五老”人員的作用,通過入戶座談、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等形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討論和制定生態鄉村村規民約。
坎下村一位村民深有感觸地說:“有了村規民約,大家都能互相監督。有一次,我把垃圾倒在屋后,不到10分鐘,鄰居就過來說,村規民約規定,村民要自覺把垃圾倒在垃圾點上,不要亂倒垃圾。當時我的臉都紅了。”溪邳村村民陳仁有說,有了村規民約后,不講衛生,大家便群起批評;講衛生,大家便交口稱贊,村里越來越干凈了。
現在,路面上看到垃圾就撿,溪流里有垃圾就撈,已經成了溪尾鎮群眾的習慣。清理完陸上的垃圾,又清理海上的垃圾,不到半年時間,全鎮就清理各類垃圾5000多噸。
“鎮里的蔡書記三次到我家,希望我能拆掉設在溪邊的豬圈。他說,一頭豬一天的排泄物相當于7個成年人一天的生活污染排放量。你家養了300多頭豬,環境如何承受?養豬政府支持,但要解決好環境污染問題。”坎下村養豬大戶湯惠忠回憶道。終于,溪尾鎮清理違規豬圈2萬多平方米。
第二年,溪尾鎮獲得福安市環境衛生整治第一名,并順利通過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的考核驗收。
看著清潔的環境,回憶過去的臟亂,溪尾鎮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更高了。繡溪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從坎下村至溪尾村入海口,全長2.2公里。開工以來,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工程涉及的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群眾一概不要賠償。因工程建設需要,溪尾村村民郭瓊飛家300多平方米的房屋要拆除,而他堅決不要補償。如今,集防洪、景觀和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繡溪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完工,原本估計要1300多萬元的投資,結算后只需900多萬元。
完工后的繡溪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成了旅游景點。記者漫步棧道,欣賞岸邊百花爭艷,觀看溪中魚兒戲水,恍如身在桃源。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黃凌風教授看到溪尾生態的巨大變化,把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基地設在這里,開始了海水蔬菜和花卉種植試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6學習總書記"新年第一課":創文明縣城 建美麗鄉村
- 2015-01-14古田發展鄉村旅游 繪寫美麗鄉村新畫卷
- 2015-01-14邵武市:美麗鄉村建設,建出農村新面貌
- 2015-01-1412月泉州“美麗鄉村”考評 部分鄉村問題多
- 2015-01-07浦城雙同村:黨建引領 助推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