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有了講衛生的意識,如何轉化為講衛生的習慣呢?溪尾鎮黨委書記蔡龍玉說,村規民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力村規民約,可以延伸政府的職能,取得好效果。
“自覺遵守‘五包’制度,清掃房前屋后垃圾……”在溪尾鎮的15個村居,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村規民約。溪尾鎮政府充分發揮農村“五老”人員的作用,通過入戶座談、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等形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討論和制定生態鄉村村規民約。
坎下村一位村民深有感觸地說:“有了村規民約,大家都能互相監督。有一次,我把垃圾倒在屋后,不到10分鐘,鄰居就過來說,村規民約規定,村民要自覺把垃圾倒在垃圾點上,不要亂倒垃圾。當時我的臉都紅了。”溪邳村村民陳仁有說,有了村規民約后,不講衛生,大家便群起批評;講衛生,大家便交口稱贊,村里越來越干凈了。
現在,路面上看到垃圾就撿,溪流里有垃圾就撈,已經成了溪尾鎮群眾的習慣。清理完陸上的垃圾,又清理海上的垃圾,不到半年時間,全鎮就清理各類垃圾5000多噸。
“鎮里的蔡書記三次到我家,希望我能拆掉設在溪邊的豬圈。他說,一頭豬一天的排泄物相當于7個成年人一天的生活污染排放量。你家養了300多頭豬,環境如何承受?養豬政府支持,但要解決好環境污染問題。”坎下村養豬大戶湯惠忠回憶道。終于,溪尾鎮清理違規豬圈2萬多平方米。
第二年,溪尾鎮獲得福安市環境衛生整治第一名,并順利通過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的考核驗收。
看著清潔的環境,回憶過去的臟亂,溪尾鎮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更高了。繡溪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從坎下村至溪尾村入海口,全長2.2公里。開工以來,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工程涉及的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群眾一概不要賠償。因工程建設需要,溪尾村村民郭瓊飛家300多平方米的房屋要拆除,而他堅決不要補償。如今,集防洪、景觀和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繡溪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完工,原本估計要1300多萬元的投資,結算后只需900多萬元。
完工后的繡溪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成了旅游景點。記者漫步棧道,欣賞岸邊百花爭艷,觀看溪中魚兒戲水,恍如身在桃源。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黃凌風教授看到溪尾生態的巨大變化,把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基地設在這里,開始了海水蔬菜和花卉種植試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6學習總書記"新年第一課":創文明縣城 建美麗鄉村
- 2015-01-14古田發展鄉村旅游 繪寫美麗鄉村新畫卷
- 2015-01-14邵武市:美麗鄉村建設,建出農村新面貌
- 2015-01-1412月泉州“美麗鄉村”考評 部分鄉村問題多
- 2015-01-07浦城雙同村:黨建引領 助推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