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盛欽:鄉村行醫不言苦
鄉村行醫不言苦
王厝是水源鄉最偏遠的山村,山高路遠,交通不便。1962年,陸盛欽從師范畢業后就在村里當了教師,1966年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因為看病不方便,村民生病大多忍著,許多小病往往被拖成了大病。陸盛欽很著急,他決定改行當村里第一個醫生,精研醫術戰病魔,救死扶傷保村民。
憑著扎實的文化知識和原有的中醫功底,陸盛欽先后到當時的建甌衛校和閩北衛校,學習專業的醫學知識。他學成歸來,成為一名鄉村醫生、村衛生站負責人。當時看病只收五分錢掛號費,雖然生產隊以記工分代酬,但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還是很困難。因此,他只能半農半醫,不看病時就得參加生產隊勞動,多賺點工分,晚上還得挑燈自學醫學知識。
王厝村支書吳傳富說:“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條件下,赤腳醫生靠著兩件寶:一根針、一把草,治療靠銀針,用藥靠中草藥,解決村民的就醫問題。”陸盛欽還不怕艱苦創辦藥廠,組織老人開辟了幾片藥材種植基地,種植名貴中草藥,解決缺醫少藥的難題,成為當時全縣“免費醫療”的先進典型。1976年底,王厝、外厝、上洋等五個自然村相繼暴發大規模麻疹,感染發病人數達到330人,村里安排他負責坐診。他親手治愈的麻診病人就有320人。
王厝村有11個自然村,都散布在崇山峻嶺中。在不通公路的情況下,陸盛欽出診一天步行幾十公里是家常便飯。雖然很辛苦,但誰家有個患病的,不管是冰天雪地或是炎熱酷暑,他總是隨叫隨到。有時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不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陸盛欽說:“我一個人出診,總比抬送病人方便,走路再辛苦也沒有病人苦。”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5-02-04漳平市委文明辦領導赴雙洋慰問身邊好人
- 2015-02-04龍巖武平縣文明辦慰問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
- 2015-02-03身邊好人 向善力量
- 2015-01-30龍巖市委文明辦領導赴武平慰問道德模范身邊好人
- 2015-01-27“好人365”評論:“拜斯人便思學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