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遺體與器官捐獻紀念園紀念雕塑。通訊員供圖
特寫
志愿者劉先生
夫妻雙雙登記捐遺體
劉先生正值壯年,但他早在5年前就已在市紅十字會登記,去世后將捐獻出遺體和所有可用的器官。
一開始他的妻子并不贊同,而捐獻登記表上需要妻子簽字同意。“我不斷給她做思想工作。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人不在了,遺體、器官捐出來,不僅有機會救人一命,還能讓醫學院做研究,何樂而不為?”最終,劉先生說服了妻子。
更令他欣喜的是,2013年,妻子主動提出要去登記捐獻。劉先生的五六位朋友也受他的影響,登記成為捐獻者一員。
市民馬女士
幫丈夫完成捐器官心愿
去年6月的一場車禍,帶走了馬女士的丈夫汪先生。丈夫去世后,馬女士強忍悲痛捐獻出丈夫的器官和眼角膜。
馬女士回憶:“當時醫生說丈夫只有1%的存活希望,在拜托醫生全力搶救他之后,我想起他之前說過,想在自己去世后把器官捐給需要的人,這樣,即使他不在了,也能讓更多的家庭得到幸福,他自己也會覺得很幸福。于是,我就聯系了紅十字會,捐出他的器官。”
現在,馬女士的公婆帶著兩個孩子在江西老家生活,她只身一人在廈門掙錢養家。“他不在了,這一路走來很艱難,但這么多人支持我,我也要為了孩子堅強起來。讓孩子們能接受好的教育,做個像他們爸爸一樣以幫助別人為樂的人,是支撐著我的動力。”馬女士說。
醫學院教師胡慶中
捐獻遺體不僅僅能救人
胡慶中是廈門大學醫學院的老師。
“捐獻遺體,不僅能救人。要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人體解剖是一門必修的課程。因此,對遺體的需求就很高。”胡慶中表示,“2006年以前,廈門大學醫學院都是從其他大學調劑遺體過來,現在有了自己的資源,可以讓醫學院的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僅如此,臨床醫生進修時也有了磨煉的機會,這對科研水平、醫療水平提升貢獻不容忽視。”
胡慶中還告訴記者,廈門大學有7位教師在去世后捐獻出了遺體供科研使用。“因此,我最常對學生說的就是,既然我們的老師都把遺體捐獻出來給你們學習,作為老師,我們會盡力教,作為學生,你們也要盡力學,學成以后去救更多的人。”胡慶中說。(記者蔡櫻柳)
市紅十字會副會長俞娟呼吁:
給予捐獻者更多禮遇
“廈門的遺體、器官捐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跟閩南人傳統觀念的慢慢轉變是分不開的。”廈門市紅十字會副會長俞娟說,現在閩南地區不少人依然難以打開心結,總覺得死者就應入土為安,對于捐出親屬或者自己的遺體還難以接受。
據市紅十字會的資料顯示,目前登記器官捐獻的有778人,按全市人口的比例來看,登記比例不到0.2%。而這些登記器官捐獻的人當中,50歲以上的占七八成。“有些高齡志愿者去世后,由于年齡較大,器官已經老化,無法滿足移植要求。”俞娟說。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認識到遺體、器官捐獻是一項善舉,能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來。也許你捐獻出的一個器官,有朝一日就能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俞娟呼吁,“同時,也希望政府、社會能給這些志愿者更多的禮遇,比如可以把志愿者納入‘最美廈門人’評選,出臺更完善的政策,在志愿者捐獻出遺體或器官后,給予他們的家屬適當的照顧。”(記者蔡櫻柳)
無數的小愛匯成廈門大愛
記者在市紅十字會采訪過程中,兩位老人的來訪中斷了記者的采訪。老太太簡單地詢問后,就找工作人員要捐獻遺體的表格來填寫。老人告訴記者,她姓張,已年逾古稀。
表格上需要有張女士親屬簽名,張女士的丈夫看著表格,久久未落筆。“你真的考慮好了?”“嗯,考慮清楚了。”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張女士的丈夫慎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既然她已經決定了,我就支持她,這總歸是一件好事。”張女士的丈夫對記者說。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今年以來,前來登記遺體捐獻的第10人。
“有你們的積極帶動,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通過紅十字會這一平臺,實現自己奉獻愛心的愿望。”就像市紅十字會給張女士的感謝狀上所寫的,“愛是會傳播的,無數的小愛將匯聚成廈門這座城市的大愛”。(記者蔡櫻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09鯉城八旬老人捐獻遺體償夙愿 心有余念身前自辦手續
- 2014-12-25廣東阿婆把光明留給廈門女孩 辭世前簽捐獻協議
- 2014-11-26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落成 新石獅人成首個留名者
- 2014-11-1223歲小伙尿毒癥晚期無錢透析欲捐獻器官 曾在廈學廚藝
- 2014-10-18泉州登記自愿捐獻器官75人 成功捐贈5例受益13人
- 2014-09-12首例志愿捐獻心臟移植手術 67歲老人換上19歲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