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清流縣嵩口鎮有個遠近聞名的漁業村,叫滄龍村。村民們利用荒地建起魚塘養魚賣魚,十幾年經營,客戶來自五湖四海,目前全村養殖面積3500余畝,產值達3500萬元,漁民人均年收入2.3萬元。
養殖業有一定風險,滄龍村民這些年能越做越大,靠的是什么?聽完村民們講述,記者得到的答案是:誠信二字。
有誠信滄龍魚游四方
魚上市的時節,滄龍村的漁民很忙,養殖戶黃光榮的手機不停地響著。“原先還沒有等到魚上市的時候,我便要開始聯系批發商,現在我不用愁了,因為認識了三明一位姓邱的批
發商。他承諾,池塘的魚,他全部包收購。這其中有一段故事嘞!”老黃談了開來。
2013年冬天,黃光榮的魚上市,剛好被三明從事水產批發的邱老板看中,談好價錢后,老黃便組織鄉親幫助捕撈,等到魚裝上車的時候,天色已經晚了,邱老板因要將貨馬上送到三明,便急匆匆地開車走了。
累了一天的老黃正高興數著收入時,發現邱老板的錢包和賬本落在他家里,打開錢包一看,里面還有幾千元錢。當時,老黃立即騎上摩托車追邱老板。
這段小插曲,讓邱老板認準了黃光榮這個朋友,一到魚上市的季節,邱老板總是想著他。
講信用金融資金入魚塘
“咔咔……”伴隨著自動飼料投放機發出的陣陣響聲,顆粒狀的魚飼料被均勻地拋向池塘遠處,成群的草
魚、鯉魚不斷聚攏過來,水面上黑壓壓的一片,“再過幾天,又有一批草魚可以賣了。”滄龍村陳正斌的池塘也是一派魚躍人歡的景象。
“魚長勢良好,多虧了清流信用聯社的資金幫助。”陳正斌說道,他有60畝魚塘,魚處于生長期時,每天投料大概要3000多元,這要不少的投入,雖然這幾年養魚賺了錢,但資金還是有缺口。
如何解決生產發展資金難題?縣信用聯社根據清流農業產業發展特點,推出信用貸款,農戶只要沒有不良記錄,便可申請每戶3萬元的信用貸款。陳正斌提出了申請,不到幾個小時的時間便拿到了貸款。
此外,陳正斌還通過三戶聯保的形式,又貸到了10萬元,有了13萬元,陳正斌魚的“口糧”有保障了。
“因為講信用,銀行的貸款好辦。”陳正斌說,“幾年前,村里有幾個養殖戶,因不按時交銀行利息,導致
不良記錄的產生,現在他們想貸款也難。”
有了這教訓,村民都非常注意,還特意在銀行開通短信,提醒自己按時付息或還款。這幾年村里再沒有出現欠款不還的現象。
因講信用,又是農民致富產業,縣信用聯社也創新舉措打出一套組合拳,批準該村龍峰漁業合作社110萬元的授信貸款,同時在村里成立村級擔保基金,滄龍村被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授予“信用村”的稱號。目前,信用社已在村里發放71筆貸款共314萬元用于支持該村的漁業發展。
靠誠信呵護品牌
10多年的養殖經驗,使得滄龍村成為清流典型的漁業專業村,滄龍溪魚被國家農業部評為無公害產品,不僅在質上有保障,量上也很可觀。可就是這樣,因為不能準時交貨,滄龍人也吃過虧。
滄龍村是庫區整體移民村。40年前,因為水電站建設,近170戶庫區移民家庭安置于此。
在2004年之前,從滄龍到嵩口鎮是黃泥巴路。“一下雨,空車都很難開得進去,更別說是裝滿魚的貨車了。”陳志明回憶,下雨天,很多客戶只能在嵩口鎮上等,不少人等不了只好空手而回。不少批發商抱怨他們不守信用,不能準時交貨,若能交貨,也會被壓價。2004年,通過各級政府和移民局的資金扶持,村里修起了水泥路。為了修路,村民們也有錢出錢,有工出工,損壞的農田一分錢賠償都不要。路好了,車能直接開到魚塘邊,魚也可以準時運出去,摘掉了不守信用的帽子,滄龍的漁業發展也越來越好。
如今,誠信作為立村之本已寫進了滄龍的村規民約里。村民們都有了默契,來滄龍批魚的客商源源不斷。現如今,批發商到滄龍調貨,連秤子都不看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21“一看一掃”便知商家信譽 晉江星級文明誠信商戶掛牌
- 2015-01-16龍海評定一批“信用村” 推動農村誠信體系建設
- 2015-01-16晉江誠信商戶誠信等級可“變現”
- 2015-01-15龍海評定一批“信用村” 推動農村誠信體系建設
- 2015-01-06晉江首推“誠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知商家底細
- 2015-01-05讓誠信成為開門就能感受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