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倒春寒后,在幸存的木麻黃樹苗旁,谷文昌欣慰地笑了。(資料圖片)
▲1958年春,東山軍民頂風冒雨大造林。(資料圖片)
?東南網1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雷光美)“離開時,帶走的是兩罐自腌的咸菜,留下的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這樣的好官,誰不贊?”“百姓誰不愛好官?人走了,精神還活著。”“人民的好書記,永遠懷念您!”……最近,隨著紀念谷文昌網上專題的開設,人們紛紛以新形式寄托哀思、景仰和感懷。
1981年1月30日,一顆時時刻刻為民著想的心停止了跳動。噩耗傳到東山,這里的樹為之默哀,這里的海為之悲鳴,東山人民泣不成聲。病重彌留之際,谷文昌深情地說:“我喜歡東山的土地、東山的人民。我在東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還沒有辦好。死后,請把我的骨灰撒在東山,我要和東山的人民、東山的大樹永遠在一起!”
谷文昌初到東山時,這里是一片風沙肆虐的荒漠,外出乞討者比比皆是;如今,綠漫東山,一幅欣欣向榮、又富又美的生態文明新圖景。水庫、海堤、避風港……那個時代留下的上百處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幸福來之不易,東山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和他們同甘共苦、改變他們命運的好書記——谷文昌。
瞻仰谷文昌陵園和紀念館,睹物思人,許多人眼里噙著淚花。那一張張照片,一個個物件,一句句平實而有力的話語,一處處東山巨變的強烈對比,無不震撼內心、凈化靈魂。
音容宛在,思念綿延。把人民裝在心窩里的人,永遠活在人民心中。一位共產黨人的風骨,化作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不斷砥礪八閩兒女在新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走進谷文昌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山人的困苦過往。在當年風沙災害的實景展示中,黃沙滾滾,遮天蔽日,吞噬著村落屋舍,寸草不生的沙地里,求生者背井離鄉,留下落寞的背影。
此情此景,是谷文昌初到東山之所見。1950年,谷文昌隨軍南下解放東山縣,后歷任城關區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縣長、縣委書記等職務。
彼時東山,飽受風沙之苦。一年有多半時間刮6級以上大風,全島僅有西北部147畝林木。東南沿海綿亙30多公里的3.5萬多畝沙灘,風沙肆虐,寸草不生,民生涂炭。43座流動沙丘時刻威脅著農田村舍。解放前的百年間,已有13個村莊、1000多座房屋、3萬多畝農田被吞噬。
“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還;一年四季里,月月都有災。”諺語記錄著東山人的苦難史。由于風沙之害,東山百業凋敝,有種無收,連生存都成為奢望。當年,僅陳城鎮山口、湖塘兩村1600多人中,就有400多人因風沙罹患紅眼病與爛眼病。
谷文昌陵園,位于山口村,是全省最早的“防風固沙功臣”——木麻黃的種苗園。其中,有谷文昌當年親手種下的數十棵樹苗。如今,這里郁郁蔥蔥,新農村面貌喜人。當年的山口村,卻是遠近聞名的“乞丐村”。全村900多口人中,有600多人外出乞討,30多人漂洋過海出賣苦力謀生。
“挖掉東山窮根,必先制服風沙!”在谷文昌的帶領下,東山干部群眾踏上了斗沙治災的征程。
谷文昌治沙,從主導成立沙荒調查隊開始。親任隊長的他,帶領大家沿海島東南勘察測量,繪制出沙灘、沙荒、水土流失分布圖,為治理風沙提供依據。從蘇峰山到澳角山,從親營山到南門灣,谷文昌走遍東山大小山頭,把每一個風口的風力、每一座沙丘的位置記錄成冊。
“筑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經調查研究,東山形成初步治沙方案。很快,千萬人上陣,轟轟烈烈的綠色行動在東山開展。但風沙無情,好不容易筑起的攔沙堤被風沙摧毀,幼苗夭折在黃沙下。1954年-1955年,東山人8次大規模植樹,均以失敗告終。
1957年,東山似乎看到了轉機。當年,谷文昌派人到電白縣(今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學習木麻黃種植經驗,并帶回樹苗,親自試種。當年春天,他組織在前樓下溪建立縣級苗圃,育木麻黃苗40畝,全縣建立25個鄉村級苗圃,組建53支造林隊,為大規模種植埋下伏筆。1958年春天,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種下40萬棵木麻黃。但沒過不久,命運又給東山人開了場玩笑——一場倒春寒襲來,東北風一刮就是一個多月,種下的樹苗幾乎全軍覆沒。
“東山這個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風沙!”屢戰屢敗,不少人的信心已動搖。谷文昌卻毫不氣餒:“只要我們有決心,光禿禿的海島,一定會變成綠油油的海島。”“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畫外音】
“谷書記為什么要親自參加沙荒調查隊,親自試驗,親自種樹,做這么具體的事情?因為,他心里裝著群眾疾苦,而治沙是當時挖掉東山人窮根的頭等大事。”時任東山林業科技術員的林嫩惠回憶說。
“當時有人說,晴天里沙地能把雞蛋燙熟,怎么能種樹?還有人說,能把樹種活,他就從沙丘這頭翻跟斗翻到那頭。”林嫩惠說,1958年倒春寒之后,置疑甚至嘲笑接踵而來,縣委也在討論要不要繼續干、怎么干。
造林失敗后的全縣干部大會上,一個場景銘刻在林嫩惠的腦中。谷文昌主動承擔全部責任,并深入分析總結經驗教訓。他號召大家:“我們是共產黨員,不做自然的奴隸,不能被困難嚇倒!”鏗鏘有力的話語,至今仍在東山大地久久回蕩。
“要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必須深入群眾,吃透情況”
1958年,天災過后,林業部門在尋查中發現,陳城鎮白埕村仍有9棵木麻黃成活。谷文昌欣喜若狂,當即跑到現場查看。
紀念館留存了這個畫面。照片中,谷文昌蹲在沙地里,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倒春寒中的“幸存者”,面露欣慰。“有九棵,就有九百棵,九千棵,九萬棵!”谷文昌的話,讓東山人再次騰起希望。
“事實是無情的。好的動機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動機效果統一起來,必須深入群眾,吃透情況。”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谷文昌吸取了經驗。他認為,光有種樹的熱情還不夠,更應講方法,訴諸科學,向群眾學習,這樣才能真正造福東山。
當年,谷文昌迅速組建了由領導干部、林業技術員、老農“三結合”的試驗小組,親任組長。他們在白埕一帶實行“旬旬造林”的實驗辦法,種下20多畝試驗林,研究木麻黃的生長習性。
種樹不易,規律難尋。谷文昌投身技術攻關,一度廢寢忘食,常常是在山頭搭個草寮,一住就是數天,守護著木麻黃新苗,隨時觀察其生長變化。
在探索中,東山人發現,5月中旬種下的木麻黃,天天澆水都難以成活,而5月下旬至7月這段時間氣溫較穩定,種下3天便足以成活。就這樣,他們得出了結論——木麻黃的最佳種植氣溫為25攝氏度,地溫為23攝氏度。
在試驗中,谷文昌還帶領大家研究風向、風力、濕度等因素對木麻黃生長的影響。經過夜以繼日的觀察與總結,他們終于掌握了木麻黃的生長規律,
歸納出“大坑深栽”“客土栽種”“冒雨造林”“保護管理”等六大技術要點。
谷文昌要求技術人員將木麻黃的生長規律、栽種方式整理成小冊子,分發到家家戶戶,讓全縣人共享技術成果。東山縣還專門舉辦技術培訓班,手把手指導群眾種植木麻黃。
1958年12月20日,谷文昌在西埔鎮石埔村召開萬人大會,再次向全縣人民發出動員:“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全縣十萬軍民擰成一股繩,組成一支“綠化大軍”,分成十大“兵團”,浩浩蕩蕩向荒山、沙灘、田間進發,開啟了一場向科學要效果的綠色戰役。
“下雨就是命令”,連續三年,只要天一下雨,東山干部群眾就冒雨出動,自帶工具和干糧,在沙石中種下新的生命,也種下新生活的希望。谷文昌身體力行,每次下鄉總要帶上一把剪刀、一把鐵鏟,看見歪倒的樹便親手扶起,看到該剪的枝杈便隨手剪除。“誰要傷一棵樹,就是傷了我的胳膊,誰折斷一根樹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谷文昌視樹如命。
經過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僅1958年一年,東山便完成荒山造林4.3萬畝、沙荒造林2.78萬畝,成活率高達80%以上。到了1964年谷文昌調離東山時,全縣已營造3萬多畝防風固沙林、6萬多畝水土保持林、201條林帶。荒島變綠洲,東山人實現了百年綠色夢。
谷文昌帶頭創出的“東山經驗”,給八閩大地提供了建設生態家園的范本。當時,福建全省沿海沙荒面積高達70多萬畝,共有100多萬畝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風沙侵害,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也亟待解決。上世紀60年代,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葉飛號召:“希望我省沿海地區有更多的東山縣。”很快,全省就掀起“學東山大造林”的熱潮,成就斐然。
【畫外音】
“1954年深秋的一天,我陪谷書記下鄉。經過白埕雨亭,遇到一群穿著破衣爛衫的群眾。他們拖家帶小,身背破籮筐,手上拿著破碗。谷書記上前詢問,因為不懂本地話,谷書記就讓我當翻譯。”時任谷文昌警衛員的陳掌國回憶說。
“群眾一開始回答說是趕集。谷書記察覺不對,一再誠懇追問,群眾終于說是山口村的,要去當乞丐。”陳掌國說,當時谷文昌牙關緊咬,斬釘截鐵地說,不救民于苦難,要共產黨人來干啥!因為心里裝著群眾,才有堅定的信心、必勝的決心,才能頂住屢戰屢敗的壓力,更好地深入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向群眾學習,不斷總結戰勝風沙的科學經驗。
“當時,聽說一位老農有在沙地帶土種植瓜苗的成功經驗,谷書記就帶我們上門請教,他虛心的樣子像個小學生。”林嫩惠說。
曾跟隨谷文昌多年的通信員朱才茂,至今難忘一段令其動容的記憶。1980年后,谷文昌身體每況愈下,朱才茂前往病榻探望。“當時,我流眼淚,谷書記一邊安慰我,一邊交代夫人史英萍‘才茂愛喝茶,你回家去拿’。”臨終前不久,谷文昌還一再叮囑他:“我剛剛得知木麻黃壽命只有七八十年。你回東山后一定要讓林業部門想辦法,抓好更新換代,否則將來東山要再受風沙之苦了。”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敢闖新路,勇往直前”
如火如荼的工地上,一個精瘦的中年男子皮膚黝黑,與工人合力抬起巨石,巨石將他的背壓成弓狀。谷文昌擔任寧化隆陂水庫總指揮時與群眾共同勞動的場景,被定格為一張黑白照片,一次又一次地震撼著谷文昌紀念館的參觀者。
在東山,在谷文昌曾戰斗過的地方,這樣的畫面數不勝數,鐫刻在每一個親歷者的記憶之中。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敢闖新路,勇往直前!”斗沙方勝,谷文昌進一步著眼未來,致力發展。他常對身邊的人說:“世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必須不斷前進,不斷發展,黨要求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
風沙之戰后,谷文昌面臨的是來自大海的狂風巨浪。
東山島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水深浪高,船翻人亡的慘劇不時上演。上世紀50年代以前,大海肆無忌憚長驅直入,致使海島面積逐年減少。每年如期而至的臺風,更是東山人的噩夢。1960年6月9日,東山島遭遇百年不遇的強臺風,處于臺風中心位置的銅陵鎮南門澳更是首當其沖。
“徹底抵擋風浪才是長久之計。”冒著大雨,谷文昌來到南門澳受災最嚴重的地段。當他看到水淹村莊,殘垣斷壁,老百姓無家可歸時,不由眉頭深皺,當即立下“軍令狀”,一定要修筑海堤,堵住浪口。
很快,東山縣南門海堤建設指揮部成立。修筑海堤,并非易事,資金、技術、施工難度等一系列難題擺在了谷文昌面前。但這些并未嚇倒他,面對狂風巨浪,他說:“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在無條件情況下創造條件上,這才是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作為,我們不僅要造林綠化擋住風沙,更要有‘泰山石敢當’的勇氣擋住狂風巨浪。”
為了籌措資金,他大抓勤儉節約,要求工程負責人當好管家,把錢使在刀刃上。建設工地上,見不到隨便丟棄的一段繩子,一個鐵棒,甚至一個鐵釘,一條黃麻,一切資源都物盡其用。
同時,谷文昌對工程質量一點也不放松。指揮部誠心聘請專家全程跟蹤監督工程質量,嚴把質量關。
1964年,南門海堤終于竣工。建成50年來,南門海堤經歷無數次臺風的襲擊,尤其是1969年海嘯的沖擊,仍巋然不動,成為東山人民半個多世紀來的“守護神”。
解決了風浪之苦,東山人又展開艱難的“奪水斗爭”。
東山島既無湖泊,更無河流,當地有“十年九旱”“月月抗旱”之說。幾天不下雨,井水干涸,人們甚至要把孩子吊到井底下掏一點救命水。在有的地方,一擔水甚至可作為嫁妝。
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興修水利,發掘水源。西埔一帶的村莊缺乏石頭,無法鑿井,谷文昌帶領干部翻山越嶺找石頭,終于在杏陳鎮徑口村有所收獲。他們雇來10輛牛車,將石頭拉回西埔。在谷文昌任上,一共興修了22座水庫、105個永久性水利工程、800多個臨時性水利工程,大大緩解了用水難題。
解決了生存之虞,致富創收被提上了議程。經過考察,谷文昌發現,東山灘涂資源豐富,且當地老百姓很早就掌握了制鹽技術。圍海造鹽田,發展鹽業,成為脫貧的第一選擇。在谷文昌的推動下,10年內,東山鹽場數量增加了一倍多,產量增加了20倍,財政收入也增加了8倍多。在上世紀60年代初,東山的農、漁、鹽都得到迅速發展,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此外,谷文昌還重視發展文化事業。1958年,他支持建立了潮劇團,強調劇團要經常下鄉演出,保證農民一個月至少能看一場戲。劇團缺武術師,他就從河南老家請來武術師,為劇團培養武生。縣廣播站要建立農村廣播網,讓村村通廣播,請求經費支持。谷文昌當即答應,財政收入不寬裕,他立即給鹽場掛電話,不出一個小時,就把經費敲定了,東山也因此成為全省第一個建立農村廣播網的縣。谷文昌還請來教員,在全縣開展掃盲教育。只上過一年私塾的他,還帶頭上起掃盲文化課。為了給教員發講課費,他請學員和干部們把零錢集中起來,支持教育大業……
【畫外音】
“如果不是谷書記修建了南門海堤工程,這個古城或許將被大海分割為兩個板塊。”親歷過海堤工程建設的退休干部陳炳文說,谷文昌只求為百姓謀福利,不搞形象工程,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尤為珍貴。他仍對“碑記”的故事記憶深刻:“1964年,南門海堤工程竣工后,建設指揮部有人打算立碑作為紀念,但被谷書記否決。他一直強調的是,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這是谷文昌的親筆手書。陳炳文說,為了人民幸福,谷文昌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為了提高漁業生產效率,谷文昌深入群眾一起研究改進漁網、漁具,還主張改造傳統人力帆為動力帆,成立機帆漁業大隊,為日后東山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漁業大縣做好鋪墊。
“當領導的要先把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
在谷文昌紀念館,有一幅照片。照片中,谷文昌穿著他這輩子最像樣的衣服——一件從舊衣攤上買來準備回鄉探親用的“新衣”。這件“新衣”,他一穿就是幾十年,最近已通過親屬交由紀念館珍藏。
照片旁,是他離開東山時拎的破皮箱,以及兩個咸菜罐。那個皮箱,他一直用到去世。
“當領導的要先把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谷文昌的個人與家庭生活,十分艱苦樸素。他愛家人,但對他們要求很嚴格,常教育他們:“不許沾公家一點油!”
谷文昌,大半輩子與林業打交道,卻從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二女兒結婚,想讓他批點木材做家具,他嚴詞拒絕:“我管林業,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面就會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面就會犯大錯誤。”
長子谷豫閩和二女兒,有一次趁谷文昌不在家,騎他的自行車出去玩。不料,被谷文昌撞上。他大發雷霆,狠狠訓了一頓:“這是公家配給我工作用的車,你們沒權騎!”
1964年,長女谷哲慧在縣財政局當臨時工。當時,谷文昌將要調任林業廳,縣里請求為谷哲慧轉正,以便一起調到省城。谷文昌一口拒絕:“組織上調的是我,不是她,讓她留在東山鍛煉吧。”
在東山的14年里,谷文昌從沒給愛人史英萍買過一件衣服。有一回,史英萍花自己的錢偷偷扯了幾尺花布,做了襯衣,他堅決不讓穿。他說:“眼下東山人民還這么苦,穿這么漂亮衣服心里好受嗎?將來大家好過了,我一定給你買一套。”他就這樣說服了愛人。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經濟困難。當時,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頭暈、咳嗽、出冷汗,但他仍然堅持到困難較大的樟塘鎮樟塘村蹲點。隨行的通信員看到這種情況,找醫生開了證明,買來半公斤餅干,卻被谷文昌嚴肅批評,并讓退掉。他說:“我們要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相信我們。”
“文革”期間,谷文昌夫婦被下放到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勞動。在寧化,他和干部群眾一道,從治理水土流失、積肥改造農田入手,打響了漂亮的翻身仗,還建設了澤被萬家的隆陂水庫。當地稻谷產量不斷創新高,群眾歡欣傳頌:“谷文昌,谷滿倉。”
他心里裝著人民,唯獨沒有自己。谷文昌說:“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群眾生活,如果我們不關心群眾疾苦,就是沒有群眾觀點,就無所謂革命。”
1972年,谷文昌轉任龍溪地區林業局局長。一次,他來到東山造林模范蔡海福家。因為造林護林,蔡海福得罪了一些人,在“文革”中受到批斗,貧病交加。谷文昌看在眼里,心情沉重,帶他到龍溪醫院治病。蔡海福去世后,他特地交代民政部門批了木板,讓這位種了一輩子樹的老模范在壽板中安眠。
資助貧困學生,為烈軍屬、五保戶送溫暖,為來訪群眾買車票,為民工買紅糖熬姜湯,關心水利技術員的婚事……一件件生動的往事,至今仍在東山百姓中流傳。
【畫外音】
“史主任在農村時,生活十分簡樸。到哪個公社或大隊,她就吃住在群眾家中,餐費自付。她平易近人,與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彼此間熟悉而親密。”陳炳文向記者說起史英萍的故事。谷文昌在東山時,史英萍曾擔任縣婦聯主任。
“我上中學時,和谷豫閩同班。為補貼家用,我課余有時間就在碼頭打工、幫糧站收地瓜和花生,竟然多次和谷豫閩不期而遇。后來才知道,他是縣委書記的兒子。”陳炳文說,他和谷哲慧還是縣財政科的老同事。當時,財政科6個臨時工,只有一個轉干名額,而谷哲慧各方面條件都最成熟。結果,轉干的是另一個同事,大家都很詫異。后來才知道,谷文昌“干預”了。
“放學后,人民會堂演電影。會堂工作人員看谷書記的兒女在門口觀望,就請他們進去看。他們看了高興,就回家說,結果被谷書記嚴肅批評,并要求補了票。”在谷文昌身邊工作多年的老干部朱子周回憶。
兼任駐島部隊政委時,谷文昌按規定可獲發放的皮鞋,他把皮鞋都送給了警衛員、通信員,自己卻時常穿著老式布鞋,全身上下常有補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9三明市四舉措貫徹落實全國文明辦主任會議精神
- 2015-01-19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 2015-01-19對話先進模范:平凡榜樣 精神脊梁
- 2015-01-14讓志愿服務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 2015-01-12傳遞八閩正能量 以核心價值凝聚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