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16日訊(通訊員 陳佳穎)孔子作為對孝道思想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觀自建立起就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情感、思維方式以及中國社會的進程。直至今日,孔子孝道觀仍具現代意義。傳承孔子的孝道思想,不僅是對歷史的借鑒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奠基。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中,孝觀念根深蒂固,它不僅是自然感情的流露,而且被提升為重要的倫理原則。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源于儒家孝道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孔子思想又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所提出對孝的認識與感悟,是無法逾越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有別?”此者道出了在孝的意義上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提出了“孝”不在于養,更在于敬。這也區分了有些現代人所謂“孝”與古人所理解的“孝”之間的區別。如今社會上出現的“空巢老人”等現象不正是對現在的“孝”觀的最真實的諷刺嗎?這些難道不需要對孔子所提出的孝道進行對比反思嗎?
《論語》中提到,孝不僅是生育,仍是死葬,不僅是對生前的尊敬,更是對死后亡靈的尊敬,慎終追遠。這正是在敬的基礎上對孝的進一步提升,也是孝的完結。若如今人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才是文明時代真正的濫觴,又何可言“路漫漫其修遠兮”。自然,真的探索出孝道的精髓,又是一條“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路,但在孔學之孝道的引導下,若孝悌之義傳遍,這條路是否能夠平坦筆直些呢?也正是由于對此的思考,才讓孔子的孝道更具現代意義。
?至于對孝的具體做法,孔子也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孟懿子問孝時,子曰:“無違”,即不要違背禮節,這是盡孝的最基本要求。子又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這也便是說,要時刻關注父母的言行,無論生前死后都要謹記對父母的尊敬,這是進一步對孝作了補充。由此,孔子對敬父母死后之靈又作了具體的解釋,即“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從大局看,孝父母要做到慎終追遠,而從細節上看,孔子又提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先生饌。”“唯其疾之憂。”以上是我對孔子孝道的一個淺薄的看法其內涵之精妙,著實需慢慢參透。當今正倡導和諧社會,而我國也正邁進老年化社會,因而懂得孔子的孝道對于我們親行孝道是很有益處的。然而也就是對這些做法,實際能做到的究竟有多少?現實生活中,一個問卷下去,問父母生辰,查子女對父母的情感表達,都不經令人心中一寒:知電話只是為圖己便,知生辰不過為少數,對感情表達也極其吝嗇。那么,橫在子女對孝的感知的橫溝真的無法愈越嗎?
?面對孝親敬長,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退避三舍。不是每個人對孝的理解都能如孔子般透徹,但孝心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并應該具備的,“百善孝為先。”對自己最親的父母、兄長、師父都無法拿出一顆真誠的心去孝順、尊敬、愛戴,難免使人懷疑他對國家的忠誠,對工作的專注,對社會的責任。那么,但這個人出現在當今這個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一句如實的評價都會讓他前途渺茫,追悔莫及。更糟糕的是,如果對孝道的淡薄出現在越來越多人心中,在他看到眾多負面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時,生發出的或許已不再是熱血沸騰的控訴,也許只是一聲無力的嘆息,又甚是一個麻木空洞的眼神。“孝”字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家庭的關系,更是社會這張溫床繼續溫暖的保證。
??? 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稱頌孔子:“我全神貫注了他的這些著作,我從中汲取了精華。”那么我們呢?身處在這么一位偉人的國家里,我們能否從孔子對孝道的感悟中汲取到永不磨滅的生命之泉呢??(漳浦一中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24用愛和行動詮釋孝順:好兒媳照顧中風公婆23年
- 2014-08-11父親早逝母親扛起重擔 孝順男生窮而益堅不服輸
- 2014-04-15孝順兒子載著媽媽去看大海 路遇鐵片母親被割傷
- 2014-03-19福建農大孝順老師帶母上課 網友贊:最美的陪伴
- 2014-03-18福建農大孝順老師帶母上課 網友贊:最美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