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 正文
大義填膺報國家
???
??? 東南網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林劍波 通訊員 陳鑫煒 文/圖)在日本平戶海灘上,一塊“鄭成功兒誕”石碑矗立至今。相傳,1624年8月的一天,身懷六甲的田川氏到海邊散步,突然發覺腹部疼痛,就生下了鄭成功。
7歲那年,鄭成功回到故鄉,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私塾里,先生經常給鄭成功講述英雄豪杰的故事,比如屈原、岳飛、文天祥等。受此影響,他早早就萌生了精忠報國的愛國思想。
1645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在父親的引薦下,鄭成功走上了抗清的道路。1646年,鄭芝龍投降清廷,聽聞此事,鄭成功十分氣憤,寄去信函,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父不聽兒言,后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如今,在南安孔廟旁有一處石碑,寫著“鄭成功焚青衣處”,這就是鄭成功當年發誓恢復大明的地方。
從廣東南澳招兵到奪取廈門,從建立抗清基地到攻占舟山,從南下勤王到北上包圍南京,前后15年間,鄭成功轉戰浙江、江蘇、廣東等數個省份,打了上百場仗。但在南京之戰失敗后,鄭成功一方由盛轉衰。為了保住實力,實現報國理想,在荷蘭通事何斌的勸說下,鄭成功決定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
1660年,何斌向鄭成功分析了臺灣的重要戰略地位,并獻上地圖。他說:“臺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這一建議,得到鄭成功的采納,遂下了渡海收臺的決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