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林劍波 通訊員 陳鑫煒 文/圖)在南安水頭鎮的鄭成功文化中心里,有一面巨幅砂巖浮雕,展現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宏大場面,上面還有一首鄭成功創作的《復臺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在出兵臺灣之前,鄭成功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會上,大多將領都對這一軍事行動存有疑慮。去過臺灣的吳豪提出風水不可、港淺大船難進等不利因素,并得到黃廷的附和。大將軍馬信想出了一個看似折中的辦法,其實意在反對用兵臺灣,他建議先派兵打探,然后再作打算。雖然眾將紛紛表示擔憂,但鄭成功依然信念堅定,說之以理,最終力排眾議,得到一致同意。
1661年農歷二月,鄭成功軍隊在金門誓師,并于二十三日從料羅灣率師出海,
次日穿越臺灣海峽,陸續到達澎湖群島。就在此時,海上突然刮起了連日的暴風,阻滯了軍隊的前行,也影響了軍心,有些將領認為不要冒險,應該暫緩時日。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軍用物資在減少,后方又無法及時供給,最重要的是,如果再拖延下去,將打亂之前的計劃,錯過每月初一天文大潮的有利時機。作為主帥,鄭成功心急如焚,他深知戰機的重要性,再次力排眾議,決定冒著大風大浪,繼續前進。鄭成功率軍強渡海峽,并在大潮來臨之前,趕到了鹿耳門港外,這才有了接下來的一系列軍事勝利。
當時,荷蘭侵略軍設有臺灣城和赤崁城兩大據點。兩城之間隔著一個臺江港,地處內海,與外海的鹿耳門港
迎面相對。從外海進入臺江港有南北兩條航道,南航道水深,利于大船駛入,但有重兵把守,而北航道水淺,守兵較弱,但大船必須在漲潮時才能通過。鄭成功正是借助了天時,出其不意,登上了臺灣本島,切斷了赤崁城與臺灣城互為犄角的聯系,使荷蘭軍隊驚呼“兵從天降”。
看見祖國的軍隊來了,臺灣的漢族同胞和高山族人民欣喜萬分,用實際行動迎接鄭軍的到來,主動幫助鄭成功軍隊登陸。史料記載,支援者足足有2.5萬人之多,表現了極大的愛國熱情,以及擺脫被入侵者奴役命運的強烈愿望。有了最廣大臺灣人民的全力擁護,鄭成功軍隊不僅順利登陸,還實現了對荷蘭軍隊的分隔包圍,最后,經過9個月的苦戰,收復了淪陷38年的臺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