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名言佳句,今天讀來依然意味深長。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文明節儉就成為人們時常議論的話題。每逢節假日,這樣的議論都會占領輿論的制高點,成為指引人們前進的風向標。
圣誕節剛剛過去,讓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人們的節日熱情,并不是蘋果的暢銷,而是激情過后的一片狼藉。雖說“圣誕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用人們說的“洋節”來形容更為貼切。也許這些被引進來的洋節,在洋人的國土上被慶祝應該看不到這一幕幕不文明的場景,怎么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垃圾”的狂歡盛宴,在此不得不對國人的文明素質進行叩問。除了人們歡快后留下的“殘局”,歡快前的“土豪”式排場也讓人瞠目結舌,對慶祝洋節也能如此下血本,看起來好像比洋人還更加注重,也更加了解這些節日的內涵和意義,不禁想問“真把自己當洋人了?”就算真把自己當洋人了,這也無所謂,但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文明節儉的文明國度,怎能讓這些“假洋人”損害了民族形象,在此不得不對這些人的節儉意識進行叩問。
以上“兩問”,一問文明素質,二問節儉意識,但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文明節儉的傳統美德上。較之以往,今年以來,在提倡講文明、樹新風方面,國家以及社會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做了很多努力。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各種各樣勸人文明、導人節儉的公益廣告遍布大街小巷,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讓我們受益頗多。同時在節假日之前,各類媒體都會以各種形式,倡導人們過節文明節儉。但從最近剛剛過去的圣誕節上,看出了很多人在文明節儉上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各種陋習依然很頑固。在新的一年里,我們當思考如何改變現狀,如何讓人們自覺除陋習,講文明,揚正氣,促和諧。
其實,這些人的陋習源于多年的積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想要在一朝一夕間讓他們改變確實不易。但只要我們在文明節儉上依然努力著,依然不放松正能量的宣傳號召,以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營造文明氛圍,以各種先進典型去引領帶動,所謂“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間,就能在思想上對他們產生影響,以積極進取的文明生活方式去抵消他們心中的那些陳規陋習,進而對不文明行為起到一定約束作用,文明節儉之氣自會濃郁起來。文明節儉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家寶”,越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候,越需要民族用好這些傳家之寶。用好了他們,才能砥足不斷發展進步的決心和勇氣,在前進的道路上才會少遇一些“坎坷”,少走一些彎路。
因而,文明節儉應是一個常提常新的話題,只有常提,才能促人常做,因常做而成常態。元旦將近,春節將至,文明節儉理當火熱起來,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郭燚)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