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13日訊(通訊員 張瑞勇)“鄰里,因守望而溫暖;社區,因守望而文明……”云霄七彩虹志愿服務隊,2011年6月由機關干部、社區干部、在校師生、返鄉大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等自發成立,主要實施“彩虹計劃”志愿服務項目,在縣域內積極開展“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志愿活動。志愿隊與綏陽社區聯合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編織社區愛心網,串起濃濃鄰里情,構筑起資源互補共享、互動共贏服務平臺,探索出一條新形勢下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路子。
2014年10月,云霄七彩虹志愿隊申報的“彩虹計劃”愛心志愿服務項目被福建省委文明辦列為2014年度“培育品牌志愿服務隊資助項目”,獲得省級立項和資助。
志愿服務背景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日趨多元化,一些地方的鄰里關系漸漸淡化。鄰居之間感情出現隔閡,“老死不相往來”的“冷漠癥”日益蔓延——雖隔一墻卻遙似千里,相鄰多年卻互不相識,人與人之間似有一種隔世之感。
有媒體曾就鄰里關系對4509人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9%的人感覺當下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40.6%的人不熟悉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鄰居。若生活遇到困難,僅18.5%的人會首先向鄰居求助。因缺少交流、互助,不時發生一些獨居老人死在家中無人知曉的悲劇。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難,眾人相幫。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們不愿在承受工作生活壓力的同時還要忍受鄰里互不來往的孤獨。而社區開展的“鄰里守望”活動應運而生,恰恰滿足了城市居民喚回鄰里互助關系的強烈渴望。
“鄰里守望”是溝通鄰里關系的橋梁,它使“遠親不如近鄰”成為社區居民的切身感受。它不僅能促進鄰里互相解難,防盜治安,還能加強社區居民的團結友愛,增強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而且向社會倡導一種健康文明的社區新風,使溫情的守望成為構筑和諧社會的助推器。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為特征、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培育新型的鄰里關系,增強居民間的親和力,形成和睦相處、團結友愛的社會氛圍。
云霄七彩虹志愿隊聯合綏陽社區,在社區建立集組織、協調、實施功能為一體的志愿服務站,依托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以關愛幫困、便民利民為重點,立足社區,重點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和殘障人士,大力開展“助困送溫暖,助醫送健康,助樂送文娛,助聊送撫慰,助學送知識,助急送救援,助難送法律”為主要內容的“七助七送”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做左鄰右舍的守護者、空巢孤寡的貼心人、孩童成長的護航員,用鄰里守望編織社區的愛心網,用志愿服務使每一個遇到困難、渴望幫助的人得到及時的關愛,用人與人之間的仁愛友善化解矛盾、推動融合、促進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