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來,外灘事故的親歷者受訪回憶起那場可怕的事故時,幾乎都提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聲音:“后退!”“后退!”正是這個簡單的詞匯扭轉局面,挽救無數人的性命。事后,網友給這個群體取名為“后退哥”,多方信息顯示,事發時現場齊聲喊出“后退!”“后退!”聲音者大約有上百人。(1月3日《新京報》)
“后退!”“后退!”或是一種急中生智的本能。當自己與周圍的人處于十分危險的時刻,自救的本能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我們必須首先肯定,這種求生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在危急時刻是十分管用的。誠如“后退哥”之一的吳登民所言:如果不是這個聲音,不知道還會發生什么后果,當時的情況是,大家整齊地喊后退時,往下沖的勁兒好像一下子就收住了,其實這個時候,除了已經被壓倒在地上的,其余在臺階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壓著傾斜著,就像一個傾斜的翻斗,再來一點力,估計就全倒了。
“后退!”“后退!”或是一種承擔責任的本能。從相關視頻來看,高喊“往后退”的人群,離危險是最近的,目睹著倒下去的人與即將倒下去的人,那種無助感與無力感只有曾經感受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此時此刻,救人或自救更出于一種責任——安全責任、公共責任、公民責任……這種責任感是戰勝無助感的強大力量,是戰勝無力感的內生動力。責任本能是生理本能的升華與升級,這才是對“后退的聲音是一筆財富”的最好詮釋。
“后退!”“后退!”或是孕育公共文明的一次“前進”。有人在分析踩踏事故教訓時指出,人們在事發當時的反應更映襯出當前社會公共文明的欠缺。毋庸諱言,社會公共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被“踩”在腳下、“踏”在底下,可是,當“往后退”的聲音響起時,壓倒了周邊的嘈雜聲,無疑是當時最有力、最響亮的“中國好聲音”,它不僅拯救和保護了很多生命,而且也讓公共意識不倒,讓公共文明站起,這一點,我們必須珍藏與呵護。
“后退!”“后退!”是為了社會的進步。一方面要深刻反思踩踏事故的慘痛教訓,盡快填補社會治理上的短板,以及安全意識、安全措施、安全保障等;另一方面也要銘記事故之中的溫暖與正義,這是社會的正能量,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從心理本能的起步,到責任本能的鞭策,再到公共文明的前進,這是比較符合人性漸進實際的。無論是公共秩序的構建,還是公共文明的架設,抑或公共安全的保障,人們都需要在教訓中警醒,在“后退”中前進。(王旭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25三明舉辦市區公共文明引導員首屆技能比賽
- 2014-09-24踐行平凡善舉 公共文明建設“十佳”評選現揭曉
- 2014-07-22壽寧氣象志愿服務隊參加公共文明志愿服務培訓
- 2014-07-08鯉城區組織志愿者開展公共文明引導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6-24霞浦縣開展公共文明志愿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