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呈現,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此,深刻認識、大力弘揚志愿精神,積極推動志愿服務活動朝著制度化、常態化方向邁進,是一項重要而長期的任務。
引領現代文明,凝聚物質力量,彰顯個人價值,志愿精神成為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志愿精神的推廣和普及,衡量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社會對志愿精神的培育踐行,記錄著文明進步的足跡。志愿精神在當代中國的傳播發展,切合中國實際、促進中國和諧、滋養中國精神,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志愿精神是優化社會結構、創新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以志愿精神凝聚起來的社會力量,成為重構“小政府”與“大社會”、增強社會活力的重要支點。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志愿服務彌補了公共資源的有限性和公共福利的不足,滿足了人們謀求發展、維護利益、獲得認同等多方面需要。人們不斷增強社會歸屬感、責任感、基層自治能力和自覺奉獻精神,有利于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公共事務奠定堅實基礎,為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社會提供強大動力。
志愿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感召。志愿精神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在國家層面支撐文明、和諧的價值理念,有助于推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在社會層面支撐自由、平等的價值理念,有助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在公民個人層面支撐誠信、友善的價值理念,有助于實現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互促進。弘揚志愿精神,必然把服務國家、奉獻社會與個人成長有機結合起來,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大的精神力量。
志愿精神是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向導。進入新世紀,志愿活動深深扎根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志愿精神的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優勢更加突出。近年來,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快速發展,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為黨和國家戰勝各種困難風險、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弘揚志愿精神,必然促進“我為人人,實現自我”理念轉化為社會實踐,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增進團結友愛、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
志愿精神是促進中西文化交融互鑒的共有價值。志愿精神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又飽含西方文明進步成果,體現人類共有價值追求。在中國,儒家“仁者愛人”、墨家“兼愛非攻”、道家“積德行善”,以及佛家慈悲為懷思想,都成為我國傳統慈善思想之源。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公益慈善思想、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及自我犧牲精神,構成其志愿精神的主脈,又伴隨時代不斷發展。弘揚志愿精神,必將在中西文化交流互動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包容進步中筑起道德新高地。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構建志愿精神的內核旨歸
當代中國,志愿精神不僅秉持自由自愿、不為報酬、利他原則,更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與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相呼應,與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于國有利、于己有益。
奉獻是志愿精神的核心理念。奉獻是指在不計回報、不求名利、不要特權的前提下,滿懷情感地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獻力、助推人類發展中所表現的無償服務精神。奉獻理念突出表達個體對國家、民族、社會及他人的責任和義務,有效改善了人際關系,增添了社會溫度,成為志愿精神的精髓。其中,公共服務意識是奉獻理念的時代呈現和志愿精神的最好表達。伴隨我國志愿行動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在奉獻中進一步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社會責任,更加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民主參與公共管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友愛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特質。友愛是指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幫助,以及志趣相近的人際雙方或多方自然流露的親切情感。友愛理念跨越國界、職業和貧富差距,是沒有文化差異、沒有民族之分、沒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愛。社會成員具備友愛的道德情感,是激發形成志愿精神的重要動力。尊重是友愛的基石,面對服務對象,志愿行為不是施舍,不是恩賜,而是平等禮貌地交流溝通,同心同德地蓄積力量,團結友善地攻克難關,友愛與尊重也隨之化為志愿精神的最美花朵。
互助是志愿精神的根本主旨?;ブ侵钢驹刚邘椭幱诶щy危機中的人們改善現狀、提升能力、獲得發展;受助者擺脫困境后,也會欣然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回報社會?;ブ砟顝娬{志愿服務雙方互為友好、互為關心、心態平衡,服務本身也絕不是一方單向付出,更不是個人利益的犧牲,而是既有利他一面,也有利己一面,是利他與利己的有機統一,追求人己兩利的和諧狀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志愿服務中互助的生動寫照。互助的必然結果是共贏,讓志愿精神煥發恒久魅力。
進步是志愿精神的實踐歸宿。進步是指志愿者在幫助他人、參與服務中既提高了個人能力,又促進了社會發展。這是志愿精神的理想愿景,也是志愿事業的發展主題。堅持進步理念開展志愿活動,對于社會,能夠匯聚強大的社會力量,推動人們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增加社會福利總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對于個人,能夠推動志愿者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在不同崗位上、不同活動中發揮自身優勢,貢獻才學能力,升華精神境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組織引領、制度固化、文化傳承,建設大力弘揚志愿精神的新常態
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繁榮發展,要尊重人的認識規律和思想道德建設規律,全員參與,全情投入,在澎湃的志愿服務大潮中全面弘揚志愿精神,努力建設大力弘揚志愿精神的新常態。
把弘揚志愿精神植根于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要發揮志愿精神的驅動作用,引領廣大人民增強擔當意識和實干精神,深刻體驗社會發展轉型,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促進國家整體實力發展壯大;引導廣大人民團結奉獻、勤勉為人,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切實提高困難群體的生存質量和生活水平;積極弘揚志愿精神,推動廣大人民突破個體生命活動局限性,將個人融入社會中,贏得共享人生出彩、夢想成真、成長進步的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實現共同理想和人生價值。
把弘揚志愿精神統一于服務制度化的具體進程中。認真貫徹執行《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重點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加強志愿者培訓管理,全面推廣志愿者招募注冊制度,提高志愿者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健全志愿服務激勵機制,設立合理的志愿服務活動評價指標,科學認定志愿服務的社會價值,切實維護和發揮志愿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地方立法,完善支持保護志愿者及其勞動的政策和法律,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社會環境。
把弘揚志愿精神貫穿于開展學雷鋒等各項活動中。志愿精神是雷鋒精神大眾化的當代表現。把志愿精神注入到學雷鋒活動中來,就要緊緊抓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把志愿服務理念轉化為學雷鋒的具體行動,提高人們的道德實踐能力;發揮典型示范作用,跟著郭明義學雷鋒,實現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從辦得到的事情出發,增強志愿服務的針對性,大力開展敬老幫扶、愛幼助學、關愛農民工、扶殘助殘、關愛留守兒童、關愛山川河流等志愿服務,務求力所能及、至微至顯、善做善成,讓雷鋒精神煥發新的時代風采。
把弘揚志愿精神體現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中。要積極發揮各級黨委政府宏觀領導、各級文明委業務指導、志愿者協會等公益社會團體的組織推動作用,傳播志愿服務理念,發展志愿服務事業。用好大眾傳媒和新媒體,搭建交流共享平臺,推動形成關心、支持和參與志愿服務的輿論氛圍。發揮精神文化產品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的功能,展現志愿者的良好風貌和高尚情操。強化青年志愿服務生力軍地位,加強志愿精神教育引導,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通過深入社區的優質服務推動志愿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廖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6晉江舉辦第七屆校園青年志愿者“手拉手 心連心”團隊素質拓展活動
- 2014-12-26省青年學生志愿者協會成立
- 2014-12-25龍巖市紅十字志愿者開展消防培訓及演練活動
- 2014-12-25龍巖科普志愿者進寺廟開展保護生態宣傳活動
- 2014-12-25社工志愿者化身圣誕老人 平安夜為老人孩子送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