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呈現,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此,深刻認識、大力弘揚志愿精神,積極推動志愿服務活動朝著制度化、常態化方向邁進,是一項重要而長期的任務。
引領現代文明,凝聚物質力量,彰顯個人價值,志愿精神成為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志愿精神的推廣和普及,衡量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社會對志愿精神的培育踐行,記錄著文明進步的足跡。志愿精神在當代中國的傳播發展,切合中國實際、促進中國和諧、滋養中國精神,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志愿精神是優化社會結構、創新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以志愿精神凝聚起來的社會力量,成為重構“小政府”與“大社會”、增強社會活力的重要支點。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志愿服務彌補了公共資源的有限性和公共福利的不足,滿足了人們謀求發展、維護利益、獲得認同等多方面需要。人們不斷增強社會歸屬感、責任感、基層自治能力和自覺奉獻精神,有利于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公共事務奠定堅實基礎,為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社會提供強大動力。
志愿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感召。志愿精神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在國家層面支撐文明、和諧的價值理念,有助于推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在社會層面支撐自由、平等的價值理念,有助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在公民個人層面支撐誠信、友善的價值理念,有助于實現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互促進。弘揚志愿精神,必然把服務國家、奉獻社會與個人成長有機結合起來,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大的精神力量。
志愿精神是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向導。進入新世紀,志愿活動深深扎根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志愿精神的群眾基礎更加廣泛、優勢更加突出。近年來,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快速發展,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為黨和國家戰勝各種困難風險、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弘揚志愿精神,必然促進“我為人人,實現自我”理念轉化為社會實踐,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增進團結友愛、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
志愿精神是促進中西文化交融互鑒的共有價值。志愿精神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又飽含西方文明進步成果,體現人類共有價值追求。在中國,儒家“仁者愛人”、墨家“兼愛非攻”、道家“積德行善”,以及佛家慈悲為懷思想,都成為我國傳統慈善思想之源。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公益慈善思想、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及自我犧牲精神,構成其志愿精神的主脈,又伴隨時代不斷發展。弘揚志愿精神,必將在中西文化交流互動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包容進步中筑起道德新高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6晉江舉辦第七屆校園青年志愿者“手拉手 心連心”團隊素質拓展活動
- 2014-12-26省青年學生志愿者協會成立
- 2014-12-25龍巖市紅十字志愿者開展消防培訓及演練活動
- 2014-12-25龍巖科普志愿者進寺廟開展保護生態宣傳活動
- 2014-12-25社工志愿者化身圣誕老人 平安夜為老人孩子送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