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區52歲的陳云清讀報十年,前日,他被漳州老人黃志忠的故事感動了
“等我百年后,我也想捐出遺體”
樸實的陳云清有一副熱心腸
東南網12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韓影 謝明飛 文/圖)晨起散步,早餐后開車到鎮上,買一份海峽都市報,這是陳云清每日清晨固定的行程。前日上午,他走著同樣的路,做著相同的事,然而,讀到漳州人黃志忠病逝后捐獻遺體的故事時,這位52歲的樂活老人,淚水奪眶而出。
沉默片刻后,他拿起電話,撥通了海都熱線通95060,“等我百年之后,我也想捐出自己的遺體”。
陳云清的熱心腸還不僅僅于此。幾年前,他還曾為村里修了一條800米長的村道,他說:“活著,要做個有用的人,死后也一樣。”
“死后燒成一把灰,不如做點貢獻”
漳州人黃志忠病逝,將遺體捐給漳州衛生執業學院,以作科研、教學之用(海都報前日A9版曾作報道)。善良的黃志忠老人怎么也不會知道,自己的故事見報當天,有一位和他同齡的讀者,為他的壯舉感動流淚。
陳云清是臺商投資區洛陽鎮下曾村人,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明天是他52歲的生日,他悄悄告訴海都記者,怕惹老伴擔心,自己捐贈遺體的打算,暫時先瞞著她。曾和兩個兒子提起過,孩子們不置可否,似乎是默認尊重他的選擇。
陳云清說,打海都報電話,主要是想問下捐獻遺體的流程,既然下定決心做的事就會竭盡全力,“燒成一把灰,也是那么回事,不如作點貢獻”。
說起與海都的緣分,陳云清笑著說,自從海都有了閩南版,他就開始看海都報了,每天看海都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天落下了,心里就空落落的”。
前兩年,陳云清都訂閱報紙,可是報紙常常下午才送到,心里怪著急的。后來,他索性每天晨起散一會兒步,吃過早餐后,自己開車到鎮上,找報刊亭買報。“如果你們報紙能早點送來該多好,”陳云清說,“海都報的新聞總有很多好看的故事,沒有故事的報紙,我不喜歡看。”
曾為村里修路 肝病竟漸漸好轉
談話中,我們發現,陳云清的熱心腸還不僅僅于此。而這一切,緣于10多年前他的一場大病。
那時,他40歲出頭,風華正茂,卻突然患上嚴重的肝病,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卻被他拒絕了,“如果每天在醫院,心情不敞亮,病情反而惡化得更快。”
出院后,他只買了一些護肝藥,維持治療。用之前干建筑攢下的積蓄,買了一輛小車,閑時和朋友兜兜風,或到河邊釣魚,逛逛附近景區。每天樂活著,讓他一下子參透了很多事:只要還活著,就應該做點有意義的事。
那時,流經下曾村的后房溪兩側,還是泥濘不堪的小路,一旦漲水,兩岸的莊稼都遭殃,村民行走十分困難。陳云清便決心為村里修一條路。他向遠在廣東、香港的僑親爭取款項,親自購買石材。終于,這條路在2005年動工。兩年后,一條寬8米,長800多米的村道完工,總耗資40余萬元。這一善舉,受到很多鄉親的鼓勵和贊許。
或許是好心有好報,陳云清的肝病幾年來,漸漸好轉了。
走在自己修建的這條石板路上,陳云清說,修路的那兩年很苦,費了不少心思,也有很深的感情。他甚至還曾跟兒子們開玩笑說,等他百年就把他的骨灰,撒在這條小河中。
□相關鏈接
5年來 泉州遺體捐贈登記161人
記者從泉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想捐獻遺體或器官的自愿者,只需到自己的居住地或常住地附近的紅十字會報名登記即可。報名時,需要自愿者填寫一份自愿書,并錄入自愿者的基本信息。
泉州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小郭介紹,近年來,捐贈遺體和器官的自愿者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至今年11月,大泉州范圍內,已有161人報名捐獻遺體,而愿意捐獻器官的登記數量為76人。其中,已實現遺體和器官捐獻的各為8人。
小郭介紹,遺體捐獻的去向主要是醫學院校、科研單位等,作為教學研究使用。而器官捐獻,則多是為了救人。器官能否捐獻成功,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臨前還要經專家、醫療結構等對自愿者進行體檢。
另外,遺體和器官捐獻的報名,并不具備強制性,報名登記的自愿者,如果有反悔,或自愿者百年后家屬持相反意見,紅十字會也不會強求。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5廣東阿婆把光明留給廈門女孩 辭世前簽捐獻協議
- 2014-11-26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落成 新石獅人成首個留名者
- 2014-11-1223歲小伙尿毒癥晚期無錢透析欲捐獻器官 曾在廈學廚藝
- 2014-10-18泉州登記自愿捐獻器官75人 成功捐贈5例受益13人
- 2014-09-12首例志愿捐獻心臟移植手術 67歲老人換上19歲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