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那些溫暖的面孔
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徒手制伏持刀行兇者;生命盡頭,她無償捐出器官,完成一場關乎幾個家庭的生命接力;跨越半世紀,他們無私照顧非親非故的智障者、孤寡老人……不管大愛小愛,都在這里交匯,共同編織著一樣的中國夢。回望這些,猶如冬日里的暖陽,讓人心生向往。
年終歲首,本報記者再次走近他們,與讀者一起重溫這些溫暖的面孔。
愛心接力
晉江供銷社:半個世紀演繹濟寒賑貧不朽傳奇
本報訊(記者石偉琴)23日泉州刮起了一陣又一陣寒風,晉江市青陽供銷社幾名員工擔心85歲的李撫西會著涼,急忙為他送來圍巾。“11日他說不舒服,檢查后住院了9天才回來。”青陽供銷社主任粘家強說。
此前青陽供銷社的員工50年來接力照顧非親非故、患有智力障礙的李撫西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如今他們依然堅持著這份愛心。“住院期間員工輪流去看望他,燉湯給他喝。”粘家強說。
在李撫西所住房間的桌上,一直都有蛋糕、麥片、牛奶等食品。員工們說,因為擔心他會肚子餓,總是買些東西以備不時之需。
而在晉江龍湖尚善養老院里,76歲的李池池一見到英林供銷社原主任施永坤,便露出了笑臉,“坤啊,我肉醬又沒了!”“下次來給你帶,這些水果和泡面你先吃著。”施永坤拍了拍李池池,笑著說:“每次他有要求,我們都盡量滿足他。”
每當供銷社的員工來看他,李池池總是顯得很興奮。“坤啊,這個椅子太硬了,好痛。”聽到這個消息后,施永坤轉身走進尚善養老院的服務臺,購買了一個軟氣墊。在其他兩人的幫助下,他將軟氣墊放到輪椅上,再讓李池池坐上去,“怎么樣?”李池池盯著施永坤,開心得直點頭。
“現在年輕人來得比較多,接力棒傳到這些小伙子手上了。”施永坤說,即便如此,他依然有空便來看李池池。“44年接力照顧,我得把這一棒傳好,有供銷社的一天,就有李池池的一天。”
雪中送炭
吳建設:27年前慷慨解囊65元 當代俠義故事完美落幕
本報訊 (記者廖培煌實習生彭堅林)尋找27年前借給自己65元的人,牽出一幕幕有情有義的故事。65元故事,儼然成為田德明和吳建設之間的友情“符號”。
“我正要打電話給他,邀請他元旦回來找我再聚聚呢。”23日上午10點多,剛把公交車停在站點上的田德明笑著說。而遠在石家莊的吳建設告訴記者,回晉江過節一定跟田德明聯系,小酌幾杯。
27年前,湖南人田德明在石家莊出差,家中遇急事,有幾面之緣的晉江人吳建設借其65元。2004年左右,田德明抱著尋找吳建設的信念到晉江打工,一邊開公交車一邊四處打聽吳建設的消息。今年5月8日,本報在第五版刊發《晉江磁灶吳建設,你的好友在找你!》,報道田德明尋找恩人的故事。在吳建設的表弟王進步先生的幫助下,本報找到還在石家莊經商的吳建設。
10月21日晚,時隔27年后,田德明和吳建設在晉江會面。一輩子都沒有上過高檔酒店的田德明,在榮譽國際酒店設宴款待吳建設。這頓飯花了田德明大半個月工資,但遠沒有27年前吳建設借的那65元貴重。“一輩子能有多少次機會,讓不熟識的陌生人,把身上所有的錢掏出來借你?”田德明一直感動著。“我也沒想到,多年前的小事,田德明記到現在。”吳建設一如多年前的爽直。
因為愛情
林一鴻:6米《清明上河圖》 一針一線總關情
本報訊(記者吳志明)只因妻子喜歡十字繡,泉港峰尾鎮28歲的林一鴻毅然拿起繡針,用22個月時間繡出6米《清明上河圖》(詳見本報10月7日第四版)。記者昨日獲悉,小夫妻倆已開始了第二幅《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兩人一個繡,一個拆線,繼續“編織”簡單卻幸福的小日子。
再次見到林一鴻和妻子鄭雪娥時,他們正在租房里刺繡。林一鴻右手拿著針,麻利地上下穿梭著,鄭雪娥則坐在一旁幫忙拆線,將線按照顏色一樣一樣地纏在紙皮上,標上序號。小兩口有說有笑的,小小的租房里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
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鄭雪娥被十字繡的藝術吸引住,希望能夠擁有十字繡。考慮到自己比較沒有耐心,而丈夫比較靜得下心來,于是她就把想法說了。為實現妻子的愿望,林一鴻決定試試。兩人從小幅開始繡,2012年9月份開始繡《清明上河圖》,但“工程”的難度還是超出了林一鴻的想象。他甚至一度想過放棄,但在妻子的鼓勵和幫助下,他堅持了下來。今年7月1日,兩人終于完成了這幅長6米、寬0.75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一共用了78色線,240多萬針。
林一鴻表示,兩年來,他最感激的是妻子,她一直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支持他,為他減輕了不少工作量。妻子同時還包攬了全部的家務事,“我連一個碗都沒有洗過”。
懸壺濟世
戴標曾:矢志學醫 五十年治療廿萬人次
本報訊(記者李凱龍)噓寒問暖了解病情,點穴敲打解除病痛,推拿不收鄉親的錢,遇到家庭貧困的病者,還主動贈藥……冬日里寒意陣陣,來到南安洪瀨東大路戴標曾的“惠世堂”里,病患心里涌起陣陣暖意。昨日,記者再次來到戴標曾的中醫診所,戴老正在為從南安詩山趕來的老婦診治。
今年已78歲的戴老行醫50載,現一天平均診治病患20余例,病患多時,忙到晚上8點多也是常有的。中午戴老習慣不休息,也是為了多為幾個病人減輕痛苦。
27歲那年,為了實現自己的從醫夢想,戴標曾憑著精誠之心,從老中醫陳輝處學到了治療風濕病的方法,并較系統地自學了中醫基礎學、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等理論知識,開始鉆研風濕病的治療方法。善采百家之長的他虛心求教,在有一定的積累后,開始為鄉親們治療風濕病。20年間,憑著對中醫醫學的熱愛,沒有掛牌行醫,沒有診金收入,他甘愿默默地付出。1983年,他經批準正式掛牌行醫,開辦 “惠世堂”。隨著治好的風濕病人越來越多,口口相傳下,廈門、莆田乃至外省,甚至東南亞、歐美等地的華僑華人,也都慕名前來求診。50年來,經他診治過的病人已近20萬人次(詳見本報12月7日第三版)。
10年前,診所的生意開始好起來,生活也漸漸富裕,從那時起,戴標曾拿出自己的積蓄捐資到各類社會公益事業當中,資助貧困學子、為學校捐款、推動當地文化事業。幾年來,他累計捐出款項50多萬元。
情系桑梓
施金城:捐建6所學校 傾盡財力無怨無悔
本報訊(記者吳志明)今年4月份,本報關注了安溪培文師范的創辦者(現泉州師院附屬培文實驗高級中學)——僑胞施金城先生的感人事跡(詳見本報4月24日第五版)。記者昨日獲悉,今年施老先生捐資1200多萬元建設的項目或正在施工或已完工。
施金城1925年生于安溪龍門,4歲時跟隨父親到南洋,1936年又回到家鄉,1947年再赴異國謀生。經過幾十年奮斗,終于事業有成。1982年,他捐資建培文小學;1985年捐資建安溪培文師范,2002年培文師范轉型成為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培文實驗高級中學。此外,他還捐建了培文麗馨幼兒園、培文藹華實驗幼兒園、培文顏明幼兒園。32年間他捐建6所學校,累計捐贈1億余元人民幣,2萬多名學子從中受益。
施老的事跡感人至深,今年4月他回鄉時,村民聯合贈送了一塊寫著“丹心系桑梓善舉播芬芳”的牌匾,以表達對他的敬仰。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培文實驗高級中學校長陳哲恒告訴記者,今年施老先生又捐資1200多萬元,用于修繕幼兒園、升級改造培文中學辦學條件。其中培文中學公寓式宿舍樓正在施工中,綜合樓裝修、教師宿舍樓裝修已完成,培文麗馨幼兒園、培文藹華實驗幼兒園的部分裝修也已完成。
陳哲恒說,今年10月施老先生再次回到家鄉,關注各項工程的進展時表示,如果有可能,他還想再捐建一座現代化的示范圖書館。
百歲慈母
林綢:獨力撫養四個兒子撐起一片天
本報訊 (記者謝宜萱)南安105歲老人林綢,一生歷盡艱難坎坷,中年時,丈夫積勞成疾逝世,她不愿另嫁,將撫養4個孩子長大成人當做自己今生唯一的責任。在她年事已高、行動不便時,兒孫們沒有一人嫌棄她,細致妥帖地將老人照顧起來,讓她終于能盡享天倫之樂。近日,記者在白土村又一次見到了這位百歲老人。
午后,老人曬夠了太陽便進屋睡覺了。她的小兒子王忠威領著記者進屋時有些響動,老人被吵醒,有點兒不高興,王忠威就在老人耳邊大聲說話:“有人來探望你咯,該起床咯。”老人才點點頭,慢慢地直起身子。王忠威拿起一件羊毛外套給老人套上,由于天氣冷,又給她戴了一頂帽子,然后才彎下腰去給她穿鞋。老人抱怨:“這件衣服緊,不好穿。”“新買的衣服,都會緊的。”王忠威笑著答道。
王忠威說:“我母親年輕時吃了許多苦,尤其是在我父親去世以后,她一個人扛起一個家,種田養家禽自是不用說的,每天大清早還要上山砍柴,曬干后挑去賣。我沒聽過她說辛苦。”他笑說,“她年紀大了以后脾氣反而比較硬,不過我們都順著她。”
如今,老人4個兒子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且個個有出息又孝順,經常來探望老人,給她買各種她愛吃的零食和好看的衣服。
愛如潮涌
連榮華:準備捐腎救子 情動社會各界
本報訊(記者 廖培煌 實習生彭堅林)“醫院通知我為海松捐腎的手術再過幾天就可以開始了。”22日向記者通報這個好消息時,一直以來緊皺眉頭的連榮華,眉頭和心間都舒緩了下來。
本報今年8月15日以“我恨不得把兩個腎都給他倆”為題報道,泉港區前黃鎮鳳北村的李秀開、連榮華夫婦,原本有個令人羨慕的家庭。正在念大學的兩個兒子,先后患上慢性尿毒癥。母親連榮華的血型與兩個孩子都符合,基本滿足換腎的條件,但只能捐出一個腎給孩子。悲傷矛盾中的母親泣號著說:“如果可以的話,我恨不得把兩個腎都換給他倆。”
8月份以來,本報連續刊發20多篇追蹤報道。李家所在的泉港區鄉親們行動起來,公益機構伸出援手,9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泉州鄉賢、香港著名實業家、香港南益集團董事長林樹哲先生委托代表為李家捐款20萬元。
社會各界共同為李海清、李海松兄弟叩開“命運之門”,為他們贏來重新開啟生命之門的機會。據了解,上千名愛心人士及泉港區政府部門、前黃鎮的鄉親,為李秀開一家捐款逾60萬元。
昨日,李秀開、連榮華告訴記者好消息,位于福州的南京軍區總院已經通知他們,再過幾天就可以做連榮華捐腎給海松的手術了。
而海清,目前仍在尋找配對的腎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從絕望到期望再到現在一點點迎來希望,李海清愿意相信,偉大的母愛,在社會大愛的支持下,能幫助他們戰勝一切困難。
最后奉獻
張臘梅: 死后捐出器官延續3人寶貴生命
本報訊(記者許文龍)生命的盡頭,19歲的四川宜賓姑娘張臘梅在家人的幫助下,無償地捐出她的部分器官,讓另外3個同樣遭受不幸的家庭看到希望。這樣無私的善舉,完成一場關乎幾個家庭的生命接力,令人惋惜、感動、欽佩。
“我們把臘梅的骨灰帶回來,和她弟弟葬在一起。”昨日,記者電話聯系了臘梅的父親張光輝。今年9月,他處理完女兒的后事,就和家人一起從惠安搭乘汽車回到四川宜賓老家。由于常年出門在外,回去之后他們才發現家里的房子倒塌了一大半。最近,他和妻子暫時借住在哥哥家,每天起早貪黑地忙著重新翻修房子,爭取今年春節能搬進新家。
“我們很不幸,身臨絕境時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愿意盡己所能地幫助其他不幸的人,這也是臘梅的遺愿。”他說。今年43歲的他和40歲的妻子商量,等忙完房子的事,他們準備再生一個孩子。“到時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讓他平平安安地長大,快快樂樂地過一輩子。”他說,等過完年后還會回惠安,對當初幫助過他們的人,一一表示感謝。
今年8月27日,張臘梅在搭乘摩的回惠安縣城的途中從車上摔下,送醫后被診斷為腦死亡。她的家人一致決定無償捐出她的器官。臘梅及其家人的善舉經過本報報道后,引發社會強烈反響。許多市民對臘梅及其家庭的不幸遭遇深感痛心,也被他們無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動。
路見不平
周萬勇:徒手搏斗制服持刀歹徒
本報訊 (記者許雅玲實習生翁杰林)22日上午10點,石獅玉湖果蔬批發市場里熙熙攘攘,周萬勇的面條批發店顧客盈門。
9月18日6時10分,在石獅市區民生路,39歲的男子李某手持菜刀,先后砍傷4名無辜路人。路過現場的周萬勇在緊急時刻徒手上前,緊握李某的手臂,與現場民警合力制服李某,之后悄然離去。為表揚周萬勇的英雄之舉,中央文明辦將他列入了“中國好人榜”(詳見本報9月19日、9月21日、12月19日相關報道)。
周萬勇告訴記者,他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每天半夜12點起床和面,忙到次日早上6點,然后給各個餐館、零售點送貨。只是,時不時會有一些人過來問他是不是媒體報道的“摩托勇士”,甚至有些住在泉州市區的人特地坐車來石獅買他的面。
“我和家人已連續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他說,因為父親生病,妹妹先回老家照顧父親了,自己春節也會回去看看老父親,一家人好好團圓。周萬勇的孝順也影響了孩子,在湖北念書的女兒每周都會給他打一個電話,噓寒問暖,很是貼心。
女兒告訴記者,她是在網上看新聞時得知父親的事,為有這樣的爸爸感到驕傲。但周萬勇始終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小事:“這真的沒什么,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1719載愛心接力 讓七旬孤寡聾啞老人安度晚年
- 2014-10-287歲男孩放學后走失 廈門愛心接力找回孩子
- 2014-10-22將樂縣兩代人的愛心接力 濃濃的親情感動了鄉親
- 2014-09-106歲女孩身患嚴重地中海貧血病 社會各界愛心接力捐款救援
- 2014-07-14兩岸愛心接力救助漳浦縣湖西鎮類風濕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