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縣山旺鎮大車溝村的71歲白內障患者王端普,于12月19日在濰坊眼科醫院做了手術。20日進行復查時,王端普的眼睛看東西已經非常清楚,不僅能清晰地辨認顏色,還能拿起報紙讀上一段。王端普對眼科醫院的醫生非常感謝,也委托記者通過本報向那些關心他的好心人表達謝意。(12月21日 濰坊晚報)
從病中康復總是令人欣慰的,隨著王端普老人的眼疾被治愈,可以想象,他往后的日子會因此發生多么大的改變。通過本報報道得知此事并時時關注的好心人,在欣慰之余,也一定會為老人送上更多的祝福。美事難免總讓人感覺意猶未盡,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也一定還有很多,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份“幸運”。如何讓這樣的“幸運”更多地降臨,便成了一道迫切待解的民生考題。
圍繞對王端普老人的救助治療,公眾看到的是這樣一種“解法”:媒體獲悉新聞線索并予以報道——引發社會關注(包括醫院愿意免費治療、好心人獻愛心等)——問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擔負著“打頭陣”的先鋒角色,發揮了匯聚愛心、協調各方的作用。但老實講,以本報為例,幾乎每天都會收到情況各異的求助信息,其中就有類似王端普老人的情況。但媒體畢竟不是專業的慈善救助力量,即便盡了最大努力、考慮到最大可能,也不免力有不逮,無奈只能在那些最迫切、最危急的困難群體中有選擇地救助。
雖然公眾的愛心都是溫熱的,并不分“專業”還是“業余”,但如何凝聚愛心進而使其發揮最大作用,卻絕對是門“技術活”。所以,這種“解法”更像是一種應急之法,起到的更多是“蜻蜓點水”的作用,救助面明顯太過狹窄。而經由此事,無論是社會救助能力,還是公眾的慈善熱情,都可謂“洶涌”。對比之下,本該擔負“主攻手”之責的專業慈善機構和慈善主管部門的缺席,顯得很不應該。
客觀地說,完善社會底層救助機制確非朝夕之功,但此事也當給相關慈善機構和民政部門提個醒:慈善事業到底該由誰來當“主管”?如何與廣泛的社會愛心形成良性互動?怎樣激活慈善組織的內生動力?又如何在充分落實的基礎上釋放現有救助政策的善意,做到“盡善盡美”?
就在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要求,須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門與慈善組織、社會服務機構之間的銜接機制,形成社會救助和慈善資源的信息有效對接。這客觀上就要求有關部門,對像王端普這樣“被遺忘的人”不能再遺漏甚至熟視無睹。要盡快建立起與被救助對象、媒體和公眾間的“愛心通道”,消除專業慈善救助無法惠及的“背光之地”,讓時下尚顯稀缺的“幸運事”最終成為平常之事,這也才是最大的幸事。(特約評論員 李明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5南安市2014年投入500多萬元開展慈善救助
- 2013-11-29寧德市各慈善總會組織實施一批慈善救助項目
- 2013-04-22周寧:1143名殘疾人得到慈善救助
- 2012-07-18“天使媽媽”遭拷問 民間慈善救助是否要堅持“程序正義”
- 2012-03-282012年“331”慈善救助工程啟動 將救助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