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入心要“發芽”
我是眼浸淚水、緊握雙拳,聆聽習近平主席講話并觀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這不只因為作者有著20多年入伍從軍的經歷,而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國人共同的感受與表現。
77年前,南京城破,我30萬同胞慘遭日寇殺戮,血腥屠殺震驚世界。77年后的12月13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有萬名軍民參加的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舉國上下,深切悼念,國民反響極為強烈,意義重大而深遠。
“公祭”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入心“發芽”。
追悼逝者,尊重生命。就在77年前的那個血色冬天,南京城破后,在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頭子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等指揮下,侵略者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大屠殺慘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實在說,對于我們的老革命、老前輩來說,這個刻骨銘心的慘痛是始終銘刻在血液和腦海中。對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年長者,也有著一些并不完整詳盡的記憶;而對于青少年一代,心目中對“南京大屠殺”的理解,大多還基本局限于《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釵》等電影故事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與麻木。所以,在完成6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一再說:公祭“對于國民性的提醒太重要了,不能再拖延了,再不反思,還要等到什么時候?”(見2014年12月6日《北京晚報》,下同)所以,今天,我們順時應勢,以國家之名悼念死難同胞,祭奠平民逝者,既表達了對慘痛歷史的提醒與銘記,也體現了對國民生命的愛護與尊重。所以,人民群眾才熱烈反應說,“公祭”彰顯了國家與民族的決心和意志,表現了一種強烈的自強和自信。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12-15上杭實驗小學開展“國家公祭日”主題教育系列活動
- 2014-12-15塵封77年的愛情:國家公祭日直播 她為丈夫點香祭奠
- 2014-12-15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楹聯、詩詞作品選登
- 2014-12-15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
- 2014-12-14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