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何星亮:
精神文明建設與中華民族的復興
——從“三明”經驗看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
三明市是具獨特文明基因的城市。三明市作為全國性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典型,已經有30年的歷程。在30周年之際舉辦研討會,很有意義。
一、“三明經驗”的意義
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0年來,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起到示范的作用?;仡櫝煽?,可以增強自信、振奮人心;總結經驗,可以歸納理論、提升水平;查找不足,可以吸取教訓、防患未然;謀劃未來,可以明確目標、把握方向;推廣經驗,可以由此及彼、普及全國。
(一)提升人的文明素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注重人的文明素質的提升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之一。30年來,三明市始終突出以公民道德和核心價值觀培養人、引領人,開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題教育活動,實施“六聯”育人工作機制,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育人方式,創造“幸福成長工程”等,把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三明人素質高,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30年如一日、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的結果。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建設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我國目前部分人道德失范,價值失落,誠信缺失,忠孝不倡,廉恥不分,善惡不辨,貪官成群,腐敗成風,主要是文明素質低下造成的。
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提升人的素質。只有提升人的文明素質,把人培養成為有道德、有修養、人格健全、精神充實、自強不息、奮發向上、開明包容的人,才有可能實現社會和諧、政治清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才有可能復興中華民族。
(二)繼承優良傳統,以文化和道德塑造人。如何做一個文明守法的人?中西文化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中西文明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是倫理型文明,西方文明是法理型文明。中華文化主要以倫理道德塑造人,強調治國安邦的要務是教化百姓和官吏,以“五?!?、“四維八德”等教育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明廉恥、知忠孝、講信義、明是非,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孝子良民,成為具有中華道德的人,自覺遵規守法,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西方文化注重法制建設,通過制訂周密細致的法律來塑造人,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中西兩種不同的育人方式均有優缺,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自己的優點,借鑒西方的長處,并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30年來,三明市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道德塑造人,以文化激勵人。從小孩抓起,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育人方式,堅持以德化人、潤物細無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好人建設”活動源遠流長。開展“好人建設”活動,樹立道德楷模,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耙院萌嗽谛袆?,好事在身邊,滿意在三明”為主題,持續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打造道德高地,內外兼修,崇德向善。在好人建設中傳播文明,提升道德水平,先后有64人和65人分別榮登“中國好人榜”和“福建好人榜”。
傳統社會注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例如,象征“圣賢”的堯、舜、禹,象征“智”和“忠”的諸葛亮、象征“勇”和“義”的關羽,象征“忠”和“愛國”的岳飛等,通過各種方式,使全國各地家喻戶曉,成為學習的榜樣。傳統社會往往把道德高尚的人稱之為“好人”,三明的“好人建設”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文明建設活動。
二、精神文明建設是復興中華民族的關鍵
復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是我國當代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但是,如何復興中華民族,如何實現中國夢,是需要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復興中華民族的關鍵。
(一)精神文明具有超時代性。不同層次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文明具有時代性,有些文明具有超時代性或永恒性。從廣義文明而言,一般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文明時代性較強,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制度文明也具有時代性,如奴隸社會實行奴隸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實行不同的制度文明。
精神文明的許多要素具有超時代性的特征,如優秀的民族精神、核心價值、倫理道德等具有永恒性。古代中國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仁義禮智信“五?!钡葍r值觀和倫理道德不受時間的影響,具有超時代性。盡管歷史上不斷改朝換代,但主流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和民族精神等,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崇和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一樣,具有超時代性的特征。
(二)精神文明是民族的靈魂、民族的血脈,是民族復興的標志。精神文明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文化關乎民族的盛衰?!睕]有靈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沒有血脈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壯大,因此,中華精神文明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標志。只有實現精神文明的現代化,中華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復興。
(三)精神文明建設滯后是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的存在的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如腐敗問題和社會風氣不正等問題,主要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不協調引起的,物質文明的現代化過快,而制度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滯后。整體論者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像一個機體的各種器官,如人體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分泌系統、排泄系統、生殖系統一樣,各自發生功能,共同維持一個整體的存在。一旦某一系統發生問題,都會影響到其他系統,社會便成為病態社會。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速度跟不上物質文明的現代化速度,必須產生許多矛盾和沖突。
(四)精神文明的變遷是文明體系變遷的關鍵。從大文化或大文明的概念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種文化都可分為上、中、下三層結構,亦即表層、中層和深層。表層文化屬于技術系統或物質系統,是體現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文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物質文明。中層文化屬于社會系統或制度系統,是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文化。人與人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之一。深層文化屬于心理系統或觀念系統,它是體現人與心理關系的文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文明。它是內隱的,無形的,不易覺察的,它是潛藏在人的頭腦中的各種觀念、意識、信仰、知識等。
文化空間的三層結構,既有聯系,又有差別。深層文化是文化形成、發展的基礎,是文化的核心層。中層文化起到聯結深層文化和表層文化的作用。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觀念、意識等,然后才有實現這些觀念、意識的行為活動,才會產生與之有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例如,宗教信仰,先有神靈觀念和信仰,然后才會有祭祀神靈的禮儀,才會建造神廟,塑造神的偶像等。在文化變遷中,深層文化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深層文化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整個文化結構的變化。
無論是社會穩定還是經濟發展,都與人的觀念密切相關。西方一些學者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與16世紀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密切相關,它打破天主教神學的精神束縛,更新了宗教觀念,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和信息化為基礎的現代社會轉換,首先必須轉換觀念?,F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有較大的區別,現代社會具有民主化、法制化、工業化、都市化、商品化、均富化、福利化、理性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識科學化、信息傳播化等特征。傳統社會的競爭意識淡薄、積累和再生產觀念缺乏、宗教意識濃厚以及輕利保守的價值觀,與商品性、競爭性、開放性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不相適應。必須大力發展和傳播當代先進文化,消除落后的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生產、消費等意識,增強人們的現代知識和理念,增強競爭意識、商品意識和成就動機,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學理性和文明進步,反對愚昧無知迷信,以現代知識、現代理念、現代價值作為各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家園,從觀念層面解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問題。
(五)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是復興中華文明的基礎。中國歷史上以文明立國,被譽為禮儀之邦。傳統社會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以價值為導向,從小溉輸主流價值觀和倫理道德,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十八大召開之前,學術界曾討論如何深化改革問題。有的學者提出以政治改革為突破口,有的學者提出以社會改革為突破口。筆者在2011年兩會期間提交 《深化改革,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的書面發言,后以《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發表在《人民論壇》上。不久,《中國政協》雜志編輯打來電話,說有的領導對我的觀點很感興趣,希望我把該文修改壓縮,并以《以價值為導向深化改革》為題,發表在《中國政協》上。該文提出以精神文明建設為突破口,建設以價值為導向的公正社會。認為文化大革命是斗爭為導向的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是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前兩種導向的社會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社會,今后的改革應以價值為導向。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政治不可能清明,經濟不可能可持續發展,人民不可能幸福,社會不可能穩定。只講利益不講價值的國家,不可能受到世界各國的尊重。建議在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規范文化改革、社會改革、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行為。
所謂以價值為導向,也就是以精神文明建設為重,以精神文明統帥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恢復和繼承中國歷史上的優良傳統。只有恢復和繼承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才有可能復興中華文明。
(六)增強文化自信,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精神文明。100多年來,批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不少,有些學者對自己的文化完全沒有“自信”,甚至提出“全盤西化說”。直至今天,主張“全盤西化”的仍大有人在,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完全喪失信心。
因近代中國衰落便否定傳統不是科學的態度。事實上,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具有自己的優越性。一是唯有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而不衰。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曾說:中華文明是“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從孔子的時代以來,古埃及、巴比倫、馬其頓、羅馬帝國都先后滅亡,只有中國通過不斷進化依然生存”。說明中華文化歷史上比古希臘羅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強;二是中國歷經二千多年而保持統一,而不像歐洲那樣分成眾多國家,這也說明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優越。三是中國人創造的財富,歷史上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只是在19世紀之后,中國才開始衰落。我國的歷史獨一無二,中華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國曾是世界強國。據有關資料,近在1820年,中國占全球GDP的30%。四是在世界幾個大文化傳統中,中華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強,世界上三大宗教都可以在中國存在和發展,能夠與世界各種不同的文明和睦相處;五是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古文獻資料最為豐富的,不僅記載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而是記載和周邊許多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周邊許多國家的早期歷史,都必須從中國古代文獻資料找尋,如中亞和南亞許多國家的早期歷史等。
因此,應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于中華文明的復興。
三、結語
三明市30年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少經驗具有普遍性,值得推廣。
解決當前的種種社會問題,保障國家朝著健康、進步、和諧的方向發展,僅靠法治是不可能根治的。法治治標,德治治本。法治以刑罰為基礎,制裁在于政府;德治以道德為基礎,制裁在于社會。法律約束個人行為,在于強迫;道德約束個人行為,在于自愿。法律控制的實施有一定范圍,僅能控制人的明顯的外在違法行為;而道德不僅能控制外在的行為,而且能憑良心和恥辱感控制一切內在的、細小的行為。法律控制的目標僅在于維持現實的社會秩序;道德的目標則在于維持秩序之外,又有促進社會進步的功能。有道德的人能夠自覺遵規守法,沒有道德的人總是鉆法律的空子或違法亂紀。不重視道德、不講廉恥、不講誠信的社會,不是文明的社會。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政治不可能清明,經濟不可能可持續發展,人民不可能幸福,社會不可能穩定,國家不可能長久。古人說:“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保ā逗鬂h書·種岱傳》)
復興中華民族,建設文明大國,是一百多年來中華兒女的夢想和希望。防止中華文化為西方文化的同化,必須保護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中華文明重人文、重倫理,而西方文明重科學、重法制。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稱古代中國為“文明實體(civilization entity)” 國家。梁啟超曾說:“西洋人注重人同物的關系,所以物理學很發達;中國人注重人同人的關系,所以事理學很發達?!?中華文明重人生、講入世;重倫理,講道德;重修養,講人格。一切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為歸宿點。香港中文大學原副校長金耀基曾說,中華文明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明是“成物之性”。應該弘揚歷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國之路,提升國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恢復文明大國的地位,確保障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并行發展、永世長存。這是海內外所有華人的共同的希望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