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福建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啟彤:
回眸老典型? 展示新面貌? 探討新發展
?
首先,對會議的盛情邀請并安排我發言,深感十分榮幸。
我認為經省委同意,由省文明委、光明日報主辦,三明市委、市政府承辦的紀念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三十周年研討會,意義重大,是回眸老典型、展示新面貌、探討新發展的一次盛會。應該說,我們的各級領導三十多年來一以貫之地認真貫徹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關于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指示與要求,過往所做的工作與當前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一致的;是與小平同志提出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是與習總書記號召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筑夢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百姓富、生態美”的一系列要求相一致的。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三明市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以改革發展成效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在歷屆市委、市政府(地級)領導下,目前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兩年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目標,開通了快速鐵路,明年三明機場將建成通航;集體林權、公立醫院、農村金融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連續五屆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獲得全國綜治“長安杯”,躋身全國生態城市競爭力十強,12個縣(市、區)全部列入原中央蘇區規劃范圍;在全省率先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在全國率先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充保險,實現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萬壽巖古人類遺址獲批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市圖書館、藝術館、青少年宮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扎實推進。老典型經歷了創建與發展,總結與推廣的歷程,有了許多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它的歷程充分體現出了“貴在堅持”和“與時俱進”的特點,這是難能可貴的。
我是1979年11月由永安縣委書記的崗位上調任三明市委書記的,也就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調去的,那時三明還是縣級市。記得當時永安、三明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都由我主持傳達。在此之前,和全國各地一樣,我們都在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進行學習、討論。到了三明之后,我首先和孫貞貴同志等市委一班人經過學習,統一了認識,將大街上的一條大標語,即“把三明建設成大寨式的市”以及“先治坡、后治窩”之類的標語口號取消,這標志著我們市委工作思路的大轉變,并由此拉開了三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序幕。三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省委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得到了時任省委常務書記項南同志堅定的支持、熱情的鼓勵與細致的指導。記得1982年1月在福州召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他在會上說:“今天我系統地聽了三明(時任市委副書記何吟同志)的介紹,我概括了三句話:三明三明,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睍?,根據項南同志建議,主辦單位組織了三明等地在會上發言的同志到全省各地作巡回報告,將先進經驗推向全省。今天,當我們回憶起這些往事時,非常懷念這位可敬的老書記、老領導。1982年4月中宣部、團中央在京召開“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總結會,十七個城市參會,只有三明、沙市是縣級市,其余均為省會城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王仲莘和我等幾位同志參加大會,我們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1983年我離開了三明,奉調福州。1984年在三明召開的全國“五四三”會議我參與了籌備,沒有參加會議,因為我已在福州任職,且三明小市變大市,原三明地委書記鄧超同志長期在三明地區工作,對情況很熟悉,也很有水平,由他參加了這個會議。記得2001年為迎接建黨80周年,中央拍了一個紀錄片——《豐碑》,講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一段時,就是從三明的“五四三”活動開始講起的。當時有關方面找到我,希望我能說一說當時這方面的事,但我覺得不便由我來說。后來中宣部和時任省委書記宋德福同志專門找我談話,還是希望我能說一說,這樣我就和現在的三明市人大主任、當年的三明市委宣傳部長徐錚同志一起去參加了這一段的拍攝,如需找資料,這一段是可供參閱的。
看了《三明經驗可以燎原》、《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情況》以及實地參觀點的所見所聞,結合平時我對三明市兩個文明建設和各方面工作的實際狀況、所取得的成就的了解,我對三明各項工作所取得的新成績、新進展感到非常高興,對前面幾位同志的發言均表示贊同,他們的講話中不乏真知灼見。由于時間關系,我簡要地談幾點意見和體會,供研究時參考。
一、三明市是光榮的紅土地,是共產黨一手建設的新興城市。
福建解放前沒有三明市,是中國共產黨人解放福建、建設福建,選擇當時的三元與明溪兩個縣合并為三明。這里是福建解放后最早的工業基地,工業總產值曾經是全省九地市中名列第一第二的,文革前也是第三。歷史上是沒有基礎的。市區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深山小鎮,“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衙門打板子,全城聽得見”就是當年的真實寫照,明溪縣也是很小的。1961年,朱總司令短暫到過三明,即席哼了幾句詩:
上饒集中營,拘留盡群英。
軍渡長江后,遷移到三明。
多少英雄漢,就地遭非刑。
青山埋白骨,綠水吊忠魂。
將此殺人地,變為工業城。
這就是對當時高度概括的一個很形象的寫照。
三明市從建市到現在,每個階段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建設起來的,每個階段的腳印、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黨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叭嗣瘢挥腥嗣?,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二、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就不可能有三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開展及“五四三”會議。從根本上說,當時三明就是靠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很多事都是對文革中的倒行逆施作有針對性的堅決的糾正,所以一下子就受到群眾的支持與贊揚。
三、沒有鄧小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講話,沒有他老人家出來講他要做科學技術的總后勤,就沒有我們要做城市人民總后勤的認識和提法。
四、人民群眾是最實在的,沒有從當時最迫切的“臟、亂、差”抓起,就不可能有“五講四美三熱愛”。如不從人民群眾最迫切的生活抓起,哪有生產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當時經常學習毛主席的一篇文章——《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文中談到汀州市政府只管擴大紅軍和動員運輸隊,對于群眾生活一點不理。汀州市群眾的問題是沒有柴燒,沒有鹽買,有些群眾沒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價又貴,這些都是汀州市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十分盼望我們幫助他們去解決。汀州市工農代表因為幾次會議只討論擴大紅軍和動員運輸隊,完全不理群眾生活,后來很多人就不高興到會了,會議也就開不成了。擴大紅軍、動員運輸隊因此也就極少成績,因為百姓沒有積極性了。這篇文章讓我們極受啟發。毛澤東同志還說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绷暯酵井斶x總書記后第一次見中外記者會上說的一段話給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段話告訴我們,共產黨就必須為人民謀幸福,不然,人民怎么擁護你執政呢?習總書記的這一段話與毛澤東同志的教導其精神實質是一致的。
當年的三明就是從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住行醫等各方面抓起,抓得很具體,真正抓出了成效,也就是現在講的:關注民生、促進和諧。關注民生和促進和諧,都是現代的語言和理念,那個時候還沒有提出來這樣的詞匯,但是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在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卻已經體現出來了,這不是三明的高明而是黨的一貫的要求。所謂促進和諧,就是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改善干群關系、黨群關系、警民關系、醫患關系,總之人與人的關系改善了,社會風氣好了,人的精神面貌變了,老百姓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五、狠剎歪風邪氣。如果不剎歪風、樹正氣,就不可能有一系列公平、正派、陽光、透明的事情。
六、當時相當一部分干部有文革后遺癥,面對許多問題不敢管、不愿管,恰好這時上演了一部電影——河南豫劇《七品芝麻官》,片中牛得草扮演的那位縣令博得廣大群眾的贊賞,他敢抓敢管,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市委就把全體干部組織起來反復觀看電影,開座談會,談觀后感,許多人深受教育、深受啟發,提出我們都是黨的干部,不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不如回家賣紅薯去。這場教育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干部隊伍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當時福建文藝報專門報道了這件事。當年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要突出解決現在習總書記所強調的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的問題。
七、精神生活是人民迫切要求,沒有必要的文化、休閑、活動的地方、場所,不去開展健康、活潑的文體活動,社會就很沉悶,就容易惹事生非,諸如賭博、酗酒、看黃色錄像等等。
????八、任何時候我們黨都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過去是這樣,現在仍是這樣。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沒有上層建筑,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積極性,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是相互關聯的。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經濟建設是中心工作,并不是說其他工作都不重要了,可以一俊遮百丑了。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不能說只要群眾物質生活就可以了,這個認識是不全面的,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精神上喪失群眾基礎,最后也要出問題。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九、根本的根本、關鍵的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我和許多同志一樣都認為,不論干哪一行哪一業,只要黨委重視,一把手親自抓,各部門通力合作,全民都重視,事情再難也不是問題,天大的困難也不在話下,如果只是停留在部門去抓,分管的人去抓,群眾也不太愿意干,那就什么也辦不成了。只有形成多數人管少數人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風氣、形成制度。
我學習黨的指示,喜看三明市和全省的許許多多地方,深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硬件很重要,軟件更重要”。
現在習總書記、黨中央強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筑夢工程,不僅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愿望,也是最好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
衷心祝愿三明市和全省的兩個文明建設都更上一層樓,按照建黨和建國兩個一百周年的目標要求,再創新的輝煌。